APP下载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探讨

2018-11-22胡智惠蔡熙文王成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激励机制高校

胡智惠 蔡熙文 王成伟

[提要] 高校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高校主动构建协同创新,吸引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加入。应该看到,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还可以帮助地区或国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创新体系,同时也是对我国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促进。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价值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对服务地方发展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164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9月13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协同创新。高校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承担着发展科技的社会职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协同创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才能得以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吸引社会各界加入协同创新联盟,例如:利用激励机制,引导高校主动构建协同创新,吸引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加入。我们应该看到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还可以帮助地区或国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创新体系,同时也是对我国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促进。

一、协同创新激励机制

(一)报酬激励。在协同创新体系中,每个参与主体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性。企业参与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从协同创新的成果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高校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加知识储备,培育科研人才及团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增加社会影响力,同时高校还能增加科研经费用以投入必要的设备,并能获得应有的报酬。报酬激励机制主要从协同创新的优势中凸显出来,协同创新能够将协同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的资源汇聚并优化,企业也可从创新成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先进技术,直接转化为产业化的产品并从中获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从协同创新的成果中获得先进的科技,汇聚大量的人才,获得高额的经费。协同创新的成果越多越能够达到共赢的效果,这也是协同创新的目的之一,各协同主体可以从协同创新的成果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和机遇。报酬激励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参与协同创新,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并使自己的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高校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报酬激励可以实现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协同创新能为高校获得资金、科研、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协同创新从而得以继续发展。

(二)资源激励。资源激励也叫资源共享激励,所谓的资源共享包括知识的共享、人才的共享、设备的共享、创新成果的共享等。协同创新的创新活动是基于政府政策鼓励,由政府引导并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核心,各方面通过科学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由此产生成果和技术的共享,这是协同创新的优势所在,也是它与以往的创新活动的本质区别。但是资源共享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实现的。首先,资源共享要以合理科学的合作协议为前提。高校和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要达成协议,后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够按照合同约定执行,企业可以按照约定共享创新成果,并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整合,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新技术,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科技、新产品。企业通过市场反应和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研究出新技术和新成果。除了新技术、新成果可以共享以外,在人才交流、资金流动及设备使用等方面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也可事先达成共享约定。协同创新各主体间需要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后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协同主體的参与和创新热情,促进各协同主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实现协同创新。

(三)文化激励。文化激励通常在一个集体的发展中起到巨大且无形的推动作用,这种文化一般是独有的且很难复制,它带来成员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形成集体的默契和协调。一般我们认为,文化具有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功能。对于个人即塑造性格,对于集体就是提供统一一致的思想和正向能量;二是整合功能。对价值、规范、结构进行有效整合,为集体提供统一的精神价值规范;三是激励功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和凝聚力。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个不同系统的主体构成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联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集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要使各协同主体真正参与到协同创新中,营造一种为各个协同体公认的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各协同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并且各协同主体逐渐地完善这种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激励机制。文化激励机制可以参与协调组织各协同主体,增强协同主体的参与意愿,并提高他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协同体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还能培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之间的默契度,形成特有的协同创新文化,促进更好的创新。反过来,好的创新文化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从而推动创新。因此,在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激励是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中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策激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协同创新是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战略部署,也可以说“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又一战略部署。“2011计划”重在鼓励高校与外界构建协同创新联盟,并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来实现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校与外部创新力量的协同,以实现完善我国的创新体系。因此,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离不开政策激励,高校协同创新是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下实施的举措,其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211工程”、“985工程”建立了一大批高质量、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高校,而国家政策激励也将使得“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协同创新对地方发展的价值

(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创新能够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带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市场需求及信息也可以快速反映到研发部门,也为产品研发进一步提供方向;协同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销售率,主要体现为协同创新研究出的新产品是顺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在产品工艺方面也得到提高,促进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推动市场销售率的提升。而市场销售比率增加的同时,市场为协同创新提供资金的同时还能获得市场信息反馈,促进协同创新提高效率,为将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拓做好准备。这样协同创新和产业间就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协同创新促进产业人才结构完善。协同创新为了满足创新的需要,其过程离不开人才,而且是大量的具有各种学科背景知识的高级人才。参与协同创新的人才一方面必须是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善于创新,精通本专业领域知识,并且在领域中有所建树。例如:负责产品创新的人才主要根据市场信息研发新产品,负责工艺创新的人才则在生产工艺方面需求技术改进和创新,而负责市场创新的人才则在产品的市场营销计划和营销模式方面积极创新。而另一方面,创新本就是人才在多学科、多角度的融合,每一种专业的人才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又不是独立发展的,因为独立发展不利于协同创新。这些专业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熟悉相关领域的知识,不能孤军奋战,需要各种人才之间相互协作来适应协同创新的需要,从而促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中人才结构完善。

(三)协同创新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市場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构成产业组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组织趋于合理化,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市场结构重组,提升市场行为效率,提高市场绩效。首先,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市场结构重组。协同创新的参与企业,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规模的扩大,从而推动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反过来企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协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以保证协同创新的发展。市场集中度的增强,意味着这些大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在企业内部进行协同创新,使更多的资源趋于集中化;其次,协同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研发效率的提高,随之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取得更高层次的合作和创新,这是市场行为的主要表现之一。协同创新的经费投入除了在设备、人才方面,还包括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科技研发人员的培训等。协同创新的成果实现之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会更加顺畅,从而能够减少初期单个部门盲目行动所造成的浪费,从产品的研发时间到进入市场的销售时间都可以缩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创造出了更多成果;最后,协同创新促进市场绩效提高。市场绩效是通过利润率的高低来体现出来的。协同创新研发的新成果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技术和品牌成为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越高导致利润越高,利润率越大。协同创新恰好可以通过创造优势,促进大品牌、大企业加深技术和品牌的积累,提高市场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柴蕾.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7(20).

[2]金剑峰,张旋,钱鹏宇.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对广东的启示[J].教育经济,2015(3).

[3]孙艳华.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5(6).

[4]王开良,秦慧.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12).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激励机制高校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