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饮料行业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8-11-22谢晓燕郝欣云雅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

谢晓燕 郝欣 云雅楠

[提要] 科学、合理地评价食品饮料业的社会绩效水平对我国食品饮料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国食品饮料业60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选取14项指标,建立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计算得出社会绩效的综合得分,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食品饮料行业的社会绩效水平,避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食品饮料业;社会绩效;因子分析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生理论下乳品行业社会风险内部控制整合效能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MS070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23日

一、引言

由企业共生理论,我们能够得到,企业要生存与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仍处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阶段,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总体相对落后,甚至个别企业出现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尤其最近几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说明食品、饮料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没有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社会风险绩效是将企业控制社会风险带来的业绩纳入到业绩评价体系中,通过对企业社会风险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能够综合、全面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控制社会风险所取得的成果的各个方面,同时反映出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风险的特点和情况。

为全面衡量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社会风险绩效,社会风险绩效分为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但是考虑到指标的可选取性、可量化性以及食品企业特征,本文不研究财务绩效和经营绩效,只对社会绩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社会绩效,本文从年报以及相关数据库中选取2012~2016年影响社会绩效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构建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需求、控制社会风险给企业所带来的等各方面的效益。同时,还可以得出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社会绩效的综合得分,并以该综合得分作为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一种方式。

二、企业社会绩效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食品、饮料行业社会绩效进行研究,以2012~2016年为样本研究期间,以主板上市的全部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ST、*ST等财务状况异常、财务数据不全的样本企业,最后得到60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的数据。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企业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公司网站等,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食品、饮料行业的社会责任特点,本文选取了以下14个能够全面反映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社会绩效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就业贡献率、人均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员工劳动生产率、资产税费率、社会贡献率、缴纳税费、企业员工人数、对外捐赠额、公益捐赠额、消费者权益、环保和节能减排指标。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反映了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即是企业对债权人责任风险控制的效果。就业贡献率、人均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员工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则反映企业对员工的责任风险绩效。资产税费率和社会贡献率是反映企业为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缴纳税费和企业员工人数则反映了企业为政府所做的贡献率和解决当地就业压力的问题。对外捐赠额和公益捐赠率可以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控制情况。消费者权益可以反映出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风险绩效。所以本文选取这14个指标进行社会风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描述性统计。本文选取了反映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社会绩效水平的14个指标,使用stata软件进行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等。通过食品、饮料行业社会绩效各衡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在2012~2016年,60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均值都大于1,说明企业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较强。就业贡献率、人均工会经费和教育经费、员工劳动生产率这三个指标较高,说明对债权人责任风险控制的绩效较为良好;资产税费率和社会贡献率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责任风险控制绩效较高;对外捐赠率和公益捐赠率反映出企业对社会经济责任风险控制的绩效较低;还能反映出企业对政府做的贡献较高、对社区的贡献相对较低,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质量安全保证工作并不是很理想。

(四)因子分析。首先為了算出企业社会绩效的综合得分,本文选取了14个影响指标代入SPSS22.0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首先利用SPSS22.0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296.120(自由度sig=0.000),14个因素反映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重叠,具备因子分析的必要。KMO检验用于考察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本研究KMO值为0.568,显著性概率为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表1)

研究在进行因子提取时,采用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方式,由总方差解释可以得出从14个项目中共抽取6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72.742%,符合解释量在70%以上的标准,而且能很好地解释原始数据信息。为进一步明确上述各公因子的结构,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指标正交旋转,根据每一因子包含测量条款的具体含义。据旋转成分矩阵,影响因子F1与X9、X11和X12指标有关,所以F1可以代表政府和社区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影响因子F2与X1和X2指标有关,所以F2可以代表债权人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影响因子F3主要与X6、X14和X3指标有关,所以F3可以代表环保责任控制绩效。影响因子F4主要与X7和X10指标有关,所以F4可以代表社会经济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影响因子F5主要与X4和X5指标有关,所以F5可以代表员工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影响因子F6主要与X8和X13指标有关,所以F6可以代表质量安全责任风险控制绩效。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项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并根据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因子权重,计算出企业社会绩效总的综合得分F。表达式如下:

F=(0.5418X1+0.395X2+0.501X3+0.534X4+0.528X5-0.371X6+0.475X7-0.979X8+0.392X9+0.766X10+0.196X11+0.216X12-0.0006X13+0.633X14)/72.742%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通过上述的实证研究,本文选择涵盖了评价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债权人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员工责任风险控制绩效、社会经济责任风险控制绩效、政府责任风险控制绩效、社区责任风险控制绩效、质量安全责任风险控制绩效和环境保护责任风险控制绩效这些方面的指标建立了食品、饮料行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法得出社会绩效的综合得分。根据得分以及构建指标体系我们能够更好衡量上市公司的社会绩效,企业可以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二)建议

1、由于当下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指标很多难以量化或者其核算数据难以有效地获得,致使本研究能够获取的全面数据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相关指标,实际上有关于社会风险绩效的指标很多。难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对社会风险绩效进行详细的评价无疑会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2、从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来看,人们和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国家和政府的强制性监督和检查对于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政府应该凭借自身的权利和职能,对食品、饮料行业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深入调研,从而制定一套适用于食品、饮料行业加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规章制度,从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绪娥.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研究,2013(4).

[2]刘震,吴广,丁维岱,等.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符刚,吴凡璐,符巍兰,王运陈.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模型优化及应用——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务研究,2016(3).

[4]Chen,C.,S.Chen and X.Su,Profitability regulation,earnings management and modified audit opinions:Evidence from china[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0(20).

[5]Kytle,Beth Ruggie,John Gerar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risk management:sa model for multinationals[J].Harvard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12.10.

[6]張芹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以广东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7(2).

[7]郭倩倩,胡兵.企业社会绩效、营销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基于2010-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5).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