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老人汤妙昌: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2018-11-22辛琛臣
文、图|辛琛臣
南极温度太低,空气中的水汽会立即结冰,汤妙昌的胡子都结冰了
那么近,那么远
汤妙昌老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极地人,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南极事业的人。谈及他的个人经历,他只略略说了自己在海军部队工作过近20年后前往南极工作。他很少谈到自己,大多数时候他谈的都是南极的瑰丽和壮观,南极事业的惊险和价值。从他的言语中,笔者看到了一位南极老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极地事业的无限自豪,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乃至作为一名地球公民的责任和素养。
2005年退休后,汤妙昌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各地奔走开展进行了267场南极科普知识讲座,结合环保宣传南极考察的重要意义。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在那么远的地方去进行这样高风险、高难度、高经费的特大科技工程。对此,汤妙昌总是耐心地解释:“我们不仅应该去,而且应该加快速度去。南北极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它和我们整个生活环境是连通的,南极环境的变化正在影响世界环境的变化。”
汤妙昌介绍道,1911年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对南极了解的时间并不长。南极可以用几个“最”来概况:南极是离我们最远的大陆,从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需航行20多天,航程13000多公里,到长城站航程19000多公里。南极是面积最大的陆地,土地和海域总面积5200万平方公里。南极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150米。南极是冰盖最厚的大陆,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4850米。南极是世界上冰雪量最大的地方,世界上90%以上的冰雪都在南极,北极占8%—9%。南极是最寒冷的大陆,南极纬度高,太阳光斜射,阳光70%会反射太空,形成能量平衡。如果环境没有破坏,南极地区就会一直很寒冷,平均温度零下25℃,最冷的地方零下89.3℃。南极是飓风最盛的大陆,冷热空气交换频繁,平均风速每秒17米,最大风速每秒100米以上,而台风“山竹”为每秒54米。南极的风就像一把刀,是对考察队员很大的考验。南极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积冰是几百万年形成的,又不下雨,干旱程度比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更甚。
万里征程,九死一生
1984年,中国科考队员踏上了首次南极考察的征程。一路上大海狂风巨浪,万吨巨轮犹如小船只般左右摇摆颠簸。对于这段经历,汤妙昌用几个词来形容:两目不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动,五脏翻腾,七上八下,久坐不动,十分想死。如果是平常的游客还能吃药睡觉休息,可是作为科考队员,汤妙昌在这种身体状况下还要咬着牙在风浪最大的地方进行海底测量、水温和岩洞测量。不仅如此,前往南极的路上必须要经过俗称“鬼门关”的西风带。这里常年盛行着狂风巨浪,由地球自转产生的风在南纬45度到60度之间肆虐,有100多条船在这条路上沉没。可以说去南极的这一路,每次都是一场生死的较量。
到达南极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南极没有码头,附近都是礁石,一靠近船就会沉没。船上几百吨、上千吨的物资需要人工卸货。为了抢时间,有一次极昼时汤妙昌曾连续5天4夜没有回房间,就在沙滩边不停地卸货,累的时候靠着礁石打打瞌睡。他解释说:“如果不抢时间,那么低温来潮的时候怎么办?有一次我们吃的也没有了,烧的油也没有了,很多人为了卸油掉进了海里丧生。”即使勉强活了下来,考察过程中也充满了危险,科考队员在冰盖上通过裂缝勘测,一旦掉下冰洞就是零下40℃到50℃,人根本没有办法活下来。
2004年12月5日,我国考察队出发攀登冰盖最高点。南极有四个点,极点、寒点、磁点和冰盖的最高点。其中冰盖最高点一直没人能靠近,其高度4300米,风大、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比珠峰更低,汤妙昌曾登上珠峰,可遇到冰盖最高点也连说太困难了。他说:“冰盖最高点离中山站1400公里,而距离其300到800公里的地方都是飓风,无法看清前面的道路,在前进中常常迷失方向。侥幸过关到距离300公里的地方,那一地带都是冰洞,有好几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在这个地方掉了下去。”有一次,汤妙昌身心疲惫,车辆也坏了,需要把180公斤的油桶扛下来,可在空气稀薄的地方,不要说扛下来,就算站着不动也站不住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2005年1月10日,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登顶,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了南极考察的奇迹,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奇迹。
如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汤妙昌显得云淡风轻,对自己一生的事业他很自豪,他说:“南极考察是必须要进行的工作,这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整个世界的财富。南极是科学考察的天堂,是人类的福地。随着环境的加速污染和变化,人类很难去了解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情况,很多科学实验没法进行,很多问题只有在南极才能了解。那些几千万年、几亿年前的数据,至今存在于南极的动物化石、植物化石中。还有很多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掉到南极的海里被低温保存得很好,勘测找到以后,以此可以了解太空的情况。3年前美国发现在火星上有水的痕迹,实际上中国在6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是通过在南极找到的陨石发现的。”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汤妙昌显得有点忧心。现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让温室效应加剧,台风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北极的冰再过30年将全部融化,南极的冰也大量融化,他说:“今年我去的南极和以前的南极已经大不一样了,雪线上升,企鹅大量死亡,食物链断层,冰川融化,很多地方甚至看不到冰了。”人类能生存到现在,是因为有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温度、水分。赤道附近受太阳光辐射、受热温度升高膨胀的空气上升,向地球的南北两极移动,到地球南北两极的高空遇冷下降,在地面回到赤道,同样赤道附近的水分也是这样。南北极就像地球的空调、永动机,不断调节着赤道的温度,为两边的温带、亚温带、寒带代谢了温度、水分,人类和植物才能生存。如果没有南北极,地球空气凝固,海水变成死水一潭,白天热到几百度,晚上冷到几百度,没办法生存。
正因为如此,汤妙昌虽然退休了却各地奔走以唤醒大家的意识,在他的身上,笔者看到的是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我和孩子们上课时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垃圾分类开始,从减少外卖不能分解的塑料碗开始。我们把海洋当作垃圾桶,扔塑料垃圾,让海洋生物基因变化,甚至死亡,最后人类吃下这些生物,影响自己。这不是为谁,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整个地球。”
汤妙昌今年73岁,4次南极考察经历,其中3次越冬考察,曾任中国第9次、第14次、第19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长城站站长兼越冬队队长,见证了我国极地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历程。退休后继续进行“走进南极、了解南极、保护地球家园”及以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爱国、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