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家庭保健员培养效果

2018-11-21柯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评估培训

柯华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培养家庭保健员的效果。方法:选择家庭保健员50例,均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培养,观察效果。结果:通过健康信念模式的实施,经过培养的家庭保健员中>95%的人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健康信念。结论: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对家庭保健员培养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 健康信念模式;培训;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经过社区活动笔者招募50名社区家庭保健员(简称“家保员”,下同),进行了人组一般健康体检(项目包括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评估)。

方法:①根据家庭保健员人组时体检结果,应用通关问卷法收集关于家庭保健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基础信息和对社区常见慢性病的认识等资料,对家保员进行关于健康生活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基础知识知晓情况的全面评估[1]。②通过授课、现场咨询,小组活动等多媒体讲座和现场互动等形式宣讲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点,进行详尽解释。对高血压冠心病早期识别,突然胸痛、昏迷症状识别与现场处理等技能方法进行培训,提高家保员对社区常见慢性疾病的易感因素、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对其认识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进行评估,提高家庭保健员选择健康行为的自觉意识。③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从事的各种活动。促进建立良好的健康预期,提高自身健康效能期待水平;培训结果,期望健康寿命:人组时悲观为主,自评72岁,经过培训出组自评为82岁。④评估影响和制约健康信念的因素,包括评估个体知觉,即根据相应的疾病或健康问题评估个体对该病的易感性,个体通常对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疾病易感性大,但对可能性不大的危害不给予关注。评估从知觉到严重度,通过对家庭保健员对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临床后果,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囚疾病导致病休、住院治疗、亲人照顾负担,以及因疾病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的全面了解,评估个体对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知觉到严重度评估调节因素,即个体文化程度、性别、经济调节等因素会影响到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难易程度[2]。⑤以健康信念的培养与健康相关行为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周为家保员培训讲座,为期6个月。每次讲座前对上一次讲课内容回顾,鼓励家保员积极提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肯定和鼓励家保员的每次进步,以激发家保员学习热情。在每次讲座结束后,邀请家保员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家保员之间相互讨论和提问,每次活动时间40~50 min。就家保员对某种疾病的认知态度和信念深入探讨,并进行行为指导,循环往复,直到完全知晓。从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的心理保健、饮食干预、药物治疗、运动和自我监测等方面进行指导,根据不同家保员情况,给予个体化平衡膳食、中等强度的运动指导,且鼓励家保员书写每日活动情况和饮食日记。鼓励家保员将学到的健康生活模式在家庭生活中宣教与落实。当家保员对采用的预防性措施有困难时,要积极予以帮助,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要加强家保员对预防措施的重视程度,健康信念是家保员采用健康行为的必要基础和强大动力。

结果

通过健康信念模式的实施,经过培养的家庭保健员中>95%的人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健康信念,认识到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相关疾病的易感性的关系,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并主动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主动从各个渠道获取健康知识。既往家保员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的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家保员对预防慢性病的低盐、低脂肪饮食及多运动都已知晓,但是对紧张、遗传和依从性行为了解不全面,通过为期0.5年的家保员培养,对常见慢性病的危险饮食的知晓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健康信念模式应用于家庭保健员培养,让家庭保健员形成良好的健康信念,提高了家庭保健员和整个家庭的健康质量和素养。

健康信念模式对50例家庭保健员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见表1~3。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建立在需要和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基础上,关注人对健康的态度和信念,重视影响信念的内外因素。这个理论是由3位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Rosenstock、Kegels在1952年提出。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认为人们如果对疾病和健康有关的知识充分了解,就会主动采取健康的行为,从而避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情况发生,保护与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健康[3]。

健康信念模式内容:①个体知觉因素:包括知觉到易感性、知觉到严重度。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认识决定了个体对疾病威胁性的感知,当个体相信有严重后果时,才有可能采取健康行为。②调节因素:调节因素包括个体年龄、性别、社会经济条件,医生的警告等。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调节因素越多,则个体越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健康行為模式。③对行为效果的期盼:个体是否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取决于感知到行为的益处大于错误的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容易患某种疾病的估计引起的临床后果和社会后果,比如疾病带来的痛苦、伤残和死亡,以及因疾病引起工作中断、家庭和社会关系受到影响等。过高与过低的对行为效果的期盼都会阻碍患者采取健康行为,只有恰到好处的认知程度才能促进健康行为。

在对行为的期盼中,从知觉到利益和知觉到障碍之间的比较,会影响个体是否采取某种健康行为。健康信念模式认为,如果个体对他目前的不良行为感到害怕,并坚信其改变不良习惯和生活方式所受到的益处大于障碍时,个体才会感到有信心、能力,并长期坚持下去,改变现在的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邓伟.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进行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的实证研究一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例[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99-300

[2]马军.健康信念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在超重女中学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2(6):830-833.

[3]张海燕.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6):311-312.

猜你喜欢

评估培训
每日十分钟 聚焦日常评估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评估依据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