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十三号线运营初期乘务分部运作难点和应对措施
2018-11-21朱余
朱余
摘 要: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快速发展,新线路不断向周边延伸,大量新线路的开通为城市的发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在运营初期也面临着运作上设备不稳定、人员新等难点。文章以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为例,结合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特点及线网往年的事故案例,分析十三号线乘务分部在运营初期的的关键点,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保障十三号线运营安全,提升运输效率和乘客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运营初期;乘务;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U23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28-0124-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subway line network, new lines continue to extend to the surrounding. The ope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lines has provided conveni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ransport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it also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unstable equipment, new personnel and so on. Taking Guangzhou Metro Line 13 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e 13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and the accident cases of the line network in previous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the crew branch of Line 13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It is of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operation of Line 13,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passenger service.
Keywords: initial stage of operation; crew; countermeasures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十三号线首期(鱼珠~新沙段)于2017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作为增城区首条地铁线路,是改善增城人民出行方式、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持续推进广州市“东进”战略的重要举措。
十三号线目前处于新线运营初期,面临着新员工大量上岗、设备不稳定等运作难点,人员操作不熟练,各岗位处于磨合期,容易在故障、应急处理中出现误操作、处理不当、沟通不畅、用时较多等问题。同时,根据线网大晚点的事件统计发现,新线运营初期发生小故障大晚点的概率较大。这是由于新线运营初期,大量新员工上岗,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欠缺,各岗位间协调、沟通效率不够,再加上有的故障第一次出现,缺少现场处理经验,容易造成小故障大晚点[1]。如2010年1月4日五号线1513次错误复位开关大晚点事件是在五号线开通一周时发生,2017年3月29日七号线0206次两次错切车门晚点事件是在七号线开通三个月时发生。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保障十三号线运营的安全,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服务质量。
2 十三号线运营初期运作难点
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不稳定。新线运作初期,车辆、信号、屏蔽门、线路等设备不稳定,如车门防夹图标故障频繁,导致需要切除车门;信号紧制发生较多,对正线运营产生一定影响。(2)司机队伍人员新。司机作为故障、应急情况下的处理第一人,且又是单兵作战,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应急处理水平、心理素质等。十三号线正线运作司机中新司机占比46%,与具备较长驾驶经验的司机相比,新司机一是在业务技能、行车经验、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二是普遍存在操作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容易在故障、应急处理时出现故障判断不全面或不准确、误操作、操作较慢处理用时过多等问题。(3)司机对新设备不熟悉。新线开通前人员均是其他线路调入,在换线培训期内需要重新学习本线路新的设备,由于固有的业务知识和操作习惯,且筹备期受设备功能不完备、培训资料不完善等条件限制,司机在短时间内对新设备的熟悉度还不够。(4)列车长度长。十三号线采用A7型车辆,八节编组,列车长度为185.6米,是线网列车长度最长的一条线路,列车长度较长会导致司机必须离开司机室到现场处理的故障(如切除车门、切除B05、车门解锁、换端操作等)的用时较长。
3 十三号线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3.1 误操作类
新线运营初期,容易在作业关键环节、故障处理中出现误操作,原因主要是:(1)新司机多。新司机由于行车经验少,对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不足,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在一些特殊作业(如站台作业、折返作业、开转备用作业等)、作业关键点(折返开钥匙、操作开关、模式转换等)容易出现误操作。(2)习惯性思维和操作。司机对之前线路的设备、作業、操作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在短期内较难完全调整过来,在关键业务点上容易出现混淆、记错的情况,容易按照固定的习惯进行操作。(3)操作习惯不良。司机在操作中由于没有认真确认,导致出现误操作。如司机操作复位按钮时确认不到位,导致错误操作ATC复位按钮。防范措施:(1)严抓标准化作业。落实司机标准化作业,一是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督促司机做好标准化作业,运用“破窗理论”,抓隐患、抓漏洞,发现日常作业中的问题,及时整改[2];二是开展标准化作业评估,统一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及时发现现场员工不良作业习惯并立即纠正[3]。三是加强标准化作业关键环节的把控和要求,如明确要求学员折返开钥匙必须得到司机同意;列车折返交接、在司机室处理故障时,必须打开司机室灯等,防止误操作。(2)梳理常见误操作及防范措施。结合十三号线的实际运作,按照各项作业如出入厂、折返、站台作业等程序的风险点,梳理出误操作关键点,下发《客车司机误操作关键点及防范措施》,组织全员学习到位。(3)设备标识的指引对于司机容易出现误操作的设备开关,可采用特殊标记的方式,避免司机出现混淆[4]。
3.2 设备类
运营初期由于设备带来的风险主要原因为:(1)不熟悉设备特性。由于设计安全的考虑,车辆、信号设备及系统往往会有一定的特性,但有的特性或安全限制条件在老线的设计中没有,或是新线各设备版本频繁升级,相关功能司机不熟悉,容易导致在操作上出现问题。(2)设备、系统缺陷。新线运作初期设备硬件、软件存在一些版本上的缺陷,一是故障頻发(如车门防夹、信号紧制等),二是存在系统诊断系统不完善、界面显示不合理等问题,会对司机故障判断、操作流程等有一定影响。防范措施:(1)加强司机基础业务培训。对于车辆、信号设备等功能和特性,尤其是本线特有的一些功能特性、系统每次升级后的新功能和特点,要培训到位,讲解透彻。通过制作相应的专项学习材料,组织全员进行学习,并通过正线抽问等形式考察司机业务理解及掌握情况,确保人人过关。(2)完善、优化设备功能。乘务分部积极收集运营中出现的设备问题及缺陷,与车辆、信号等设备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结合司机的正线实际操作需求,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不断完善设备功能。(3)优化处理指引。新线开通初期,故障处理指南不完善,现有故障处理指南不能全面覆盖故障现象,也存在处理指引不够合理,不便于实际操作,不能有效起到指导现场的效果[5]。乘务分部需要积极收集正线出现过的故障,与车辆、信号等部门沟通协调,提出建议,尽快共同完善故障处理指引。如经过统计分析,十三号线切除车门的原因均为车门防夹图标启动,属于车门软件版本缺陷,发生频率高,且在开门、关门情况下均有发生,经与车辆部门沟通后,优化了车门故障的处理流程:出现车门故障都重新开关一次车门。优化后一个月内共出现车门故障16次,其中14次通过重新开关车门后恢复正常,只切除车门2次,大大降低了正线切车门的概率。
3.3 联控沟通类
在发生车门故障、车门解锁、乘客报警等事件时,司机与车站、行调的联控、沟通也是故障处理中的一项关键点,沟通不畅、联控错误会导致故障处理不及时、乘客事务处理不当等问题。同时,与其他线路不同,十三号线在线网首次推行“站务切车门”的方式,后三节车车门故障由车站人员切除,因此司机与车站的正确、高效联控对车门故障处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2018年5月1日01030次裕丰围上行车门故障事件中,司机通知车站故障车门位置时联控错误,导致车站第一次错切车门。防范措施:(1)优化联控用语。乘务分部对站务切除车门的联控用语进行优化,统一按照“XX方向第X号屏蔽门对应的(站台侧/非站台侧)车门”进行联控,一是保证联控信息传达更准确,二是车站人员对屏蔽门位置相对熟悉,便于快速找到故障车门。(2)确保全员掌握处理流程。一是对站务人员270余人完成切车门的培训及评估,对站务人员切车门的实操技能和与司机的联控进行逐个把关,保证全员掌握到位。二是开展模拟演练,通过针对性的演练一方面可以使员工重温应急处理程序, 同时也有效地检验了各岗位人员对应急处理程序的熟悉程度, 查漏补缺[6]。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广州地铁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及发生的事件案例,分析乘务分部运营初期的常见问题,找到风险点,并对乘务运作的应对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梳理出关键措施主要有三点:(1)不断完善设备、优化处理流程。(2)严抓司机标准化作业,提升业务技能,防止误操作。(3)加强培训及演练,提高各岗位间联控、协作效率。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大量新线开通、新人上岗、新设备投入使用,广州地铁十三号线开通后乘务运作的研究,必将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大线网运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7]。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张红欣.郑州地铁列车晚点原因及应对措施[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5(05):65-67.
[2]黄晓明.浅谈杭州地铁乘务司机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8):107-108+104.
[3]戚秀卫.如何做好地铁乘务司机安全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06):160.
[4]孙建栋.广州地铁五号线客车司机常见误操作的研究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2):273+319.
[5]史丰收,陈斯卫.地铁列车晚点分析与控制[J].都市快轨交通,2008(01):41-43.
[6]龙威,张红欣.广州地铁乘务安全管理及控制对策[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05):35-37.
[7]张立进.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开通后乘务运作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02):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