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学生音乐的真学习
2018-11-21陈文英
陈文英
【关键词】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7-0079-02
1.动情入境,邂逅审美感知。
每个儿童的身上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如果教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儿童的这种天性便能得以释放,那么,学习也就發生了。
视频引发真感情。在教学苏少版《音乐》三上欣赏课《映山红》时,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优美的歌曲。这时,一段视频映入眼帘:夜深人静,潘冬子问妈妈:“党在哪里?”“爸爸去了哪里?”妈妈掏出了一颗红星,唱出了《映山红》,歌声轻柔,此时,学生眼里泪光点点……紧接着,《映山红》再次响起,曲调高昂,妈妈为了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这时学生的眼中充满了希望。课上,教师用一段段视频不断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表达,这样的教学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器乐激发真兴趣。三年级,竖笛进课堂,学生对这个乐器充满了好奇。当教师吹奏完优美的《小燕子》、欢快的《亲爱的回声》后,学生对竖笛又多了一份喜爱与期待,就连平时学习不认真的王同学,也被这优美的旋律吸引了,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笛声轻轻哼唱旋律,他还主动请教老师,而笔者则手把手地教他。在学校举办的成长仪式上,小王作为“小小竖笛手”登上了学校的舞台,为大家带来了竖笛曲《雪绒花》《小快板》,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2.徜徉乐海,慧悟艺术表现。
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站在育人的角度,要清楚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音乐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营造真氛围,提供真方法。如:教学苏少版《音乐》一下《柳树姑娘》时,在学会歌曲后,为了让学生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在视、听、想、唱、动的综合性音乐活动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用接力的方式完成一种表演形式。学生用口技、塑料袋模仿风声、水声;用碰铃奏出三拍子的最强音;将小石子放入酸奶瓶,然后摇晃瓶子发出“沙沙”声;嫩绿色的皱纹纸撕成长条上下甩动,那是美丽的树叶在欢快地舞蹈……课堂上,学生营造出了春的意境,他们的表演加深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活动像“酵母”一样,具有强大的唤醒、激活功能。教学中,先让学生“下沉”到情境世界、生活世界,然后经历体验、探究、思考,将学习“上浮”到运用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给予真自由,实现真创造。真正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从封闭的学习空间里走出来,走向敞亮开放的新天地;应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留白里,实现内在感受与外在表现的融通,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如:学生聆听苏少版《音乐》三下《苗岭的早晨》时,笔者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森林的静谧、百鸟的欢乐。师生都知道该乐曲描绘的是景色秀丽的苗家山寨,但发生的故事是欢歌?跳舞?游戏?劳动……学生需要自己想象。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演出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儿童浸润于充满感染力的艺术氛围之中时,当儿童内心的情感之弦被拨动时,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加深了。
3.轻歌曼舞,彰显文化理解。
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生命体,同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会也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困惑,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心得要试着理解、尊重和接受。唯有如此,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对比促真理解。苏少版《音乐》三下《杜鹃》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四三拍,笔者像往常一样让学生跟着音乐律动,学生有的在跟着音乐晃动身体,有的用拍手拍腿表示拍子的强弱,此时有一个女生的动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只见她一会拎起裙子翩翩起舞,一会又放下裙子随乐而动。笔者问其原因,她说:老师,你看第一句是5 5 3|5 5 3……,第二句是3 3 1|3 3 1……这两句的音高不同,为了唱准不同的音高,我就想到了用裙子的高低来表示音高的不同。理解得多透彻啊!学生将音乐要素转变为看得见的身体动作,并与音乐完美融合,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
模仿中促真生成。在学唱苏少版《音乐》三上《溜溜山歌》时,学生演唱歌曲后,意犹未尽地说:我还能编出第三段歌词,然后很有节奏地说:一滴水那么溜溜溜溜,不成海那么溜溜,一滴水呀,不成海呀,水儿多么溜溜那呀汇成海那么呀嗬嘿,呀嗬嘿……多么精彩的回答啊!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精彩的说唱内容纷纷涌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