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2018-11-21刘家枢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能力本位有效性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接近普及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其根本途径就是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当前高职课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建设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是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和有效教学理论,按照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的有效教学要求,提升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课程;能力本位;有效性;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4-0028-06

【作者简介】刘家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110045)教师、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院校管理、课程与教学。

据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为该数据做出贡献的有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和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1]我国高等教育临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尤为艰巨,但高职教育未能及时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育转型,课程低效甚至无效问题格外突出,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列为战略任务和目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和主渠道,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必须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建设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可行之路。基于国家对国学传统文化课程育人功能的高度重视、高职古典诗词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实际情况和这门课程在关键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以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教学为例,探索提升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创新模式。

一、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是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2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然而在许多领域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这也体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本体的认识上。

(一)对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普遍存在认识误区

2010年前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在知网检索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截至2018年5月15日),有561条结果。对于“职业教育质量”,文献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1.“职业教育质量是对职业教育服务的量度表达,是职业教育服务满足政府、企业、职业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家长等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程度。”[2]

2.从质量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教育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性和品质。二是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包括培养的人才、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满足社会和个体需求的程度。[3]

3.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学生文化道德素质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系统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及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调适性、人文性和功效性的程度。[4]

按照质量管理理论,质量只能是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主体需求的程度,同时满足多个主体需求是不可能的,这种“万能”的产品质量标准根本不存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唯一主体是高职学生,因此,应对课程——这种高职教育主要载体的有效性着重关注。在知网检索标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找到97条结果,多是从管理、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论述的,只有1篇研究高职课程建设。

文献是现实的反映,偏误认识的结果,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项目建设多集中在管理、体制、机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领域。重视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却未对课程专业化加强管理;重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却没有推动以企业资源优化高职课程;重视教师学历和双师条件建设,却忽视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重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持续提高,却弱化课程学业质量的严格控制;重视风风光光的各类技能大赛的资源投入,却忽视了课程建设的投入。直接后果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

(二)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提高课程有效性

依據质量管理理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程度,就是实施高职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质量。课程及教学是高职教育服务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途径,管理、体制、机制、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高职教育服务的相关条件而不是教育服务本身。只有课程是质量评价最直观、最有效的观察客体,因此,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应该也必须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是实现内涵建设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和关键环节。

在知网检索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有效性”,仅找到4条结果,可见对高职课程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严重不足。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课程。依据职业教育相关理论、有效教学过程方法以及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高职课程有效性内涵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任务导向的模块课程类型,二是做中学进阶式能力目标训练模式,三是应用性课程内容,四是规范操作的课程教学过程,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学习方法,六是过程控制的有质量的学业成绩评价,七是实现课程规定的学生发展目标。

二、提升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有效性创新模式与实践的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独有的发展规律,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与有效教学理论是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

(一)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推行的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的核心,是要求专业教学要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岗位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能力要求。德国在重视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的要求,[5]并把培养“关键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教学有效性理论和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理论相辅相成。课程有效性要求高职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既定的教育资源投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尽可能多的学生发展成果,具体体现为“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个维度,核心是要实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和做中学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有效教学专家鲍里奇提出五种有效教学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确保学生的成功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6]实践证明,教学要有效性理论和方法适用于高职专业课程,也适用于具有能力培养功能的高职人文类课程。

(二)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的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有11处用到“有效”一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里有3处用到“有效”一词,内涵建设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这个过程的实现方式就是课程,指向“课程有效性”这一根本途径。

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逐步从“就业导向”转向“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再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实现这一转变,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加强能力本位课程有效性研究是一条重要途径。

(三)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国际经验

通过提升课程有效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美国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1965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18%。[7]20世纪70年代,美国启动了持续近20年的有效课程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效能运动兴起。[8]美国建立了高等教育招生“宽进”与学业水平“严出”的有效质量控制机制,以2011年美国5B教育(相当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当期毕业率为12%。[9]这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与特点成长规律。高水平实现课程及课程管理有效性,是美国高等教育雄踞世界前列的重要经验,也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参考路径。

三、提升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性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开展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性的创新研究,其重要价值在于:一是它具有普遍性,这是一门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二是它具有传统知识型课程向素质能力型课程转型的代表性;三是它具有高职教育“做中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四是它具有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性;五是它体现全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養训练。[10]因此,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价值和方法、模式探索意义。

(一)当前影响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不清晰。

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都有古诗词教学,这与高职教育在学习目标上有什么区别?基础教育有课程标准,高职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大多数教师只能依据经验实施教学,无法为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建构科学准确的能力目标体系。基本上与基础教育一样只是做字词句篇的讲解与作家作品的一般介绍,既游离于高职能力本位课程功能要求之外,又无法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高职古诗词教学采用讲授法,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漠然而听。教师重点强化对学生背诵、默写的训练与要求,使用教学课件丰富教学形式,本质上还是沿袭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

3.缺乏与能力发展相关的导向性任务。

高职教师更多地重视对作品的背诵、默写和翻译等传统训练方式,缺少与经典诗词文化相关的中国诗歌史学习任务项目、诗词欣赏方法训练任务项目、诗词写作与应用训练任务项目、研究性学习训练任务项目等与关键能力发展相关的导向性任务引领,教学平庸,缺乏高职特色。

4.学生难以进入学习过程。

由于缺乏高职教育特有的做中学任务引领,高职学生知识性学习基础不足与教学模式不适应的缺陷,严重影响多数学生有效进入课程学习。特别是没有清晰的基于任务导向的能力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明确、有效的动力机制,学习体验较差。

5.学生的成功率较低。

由于以上情况的叠加作用,特别是教师对课程目标的错误定位、重字词句篇知识点考核的课程评价方法,无法有效实现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应有的对中华文化历史的主动学习能力、对中国古典诗词特有形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对中国古典诗词应用性学习的自觉意识与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课程低效,直接体现为学生的低成功率,消解了学生成才成功的自信力。

(二)提升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构建

1.清晰授课。

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和发展规律,提高民族语言自豪感和应用能力,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这门课程学习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五大课程能力目标。

(1)提升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理解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连续3000年诗歌历史的民族,中华诗歌史是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部分。通过经典诗词学习,可以有效了解民族文化历史,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职业发展的文化素养。

(2)增强中华文化精华的学习力。诗歌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千古传诵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学诗,无以言。应用8种方法学习经典古诗词可以多维度加深对国学的理解,这是作为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要求。

(3)发展对中国诗词发展规律的研究力。中国古典诗词是中文独有音、形、义艺术功能的成果。汉语普通话有46个语音、4个声调,天然具有音乐表现的超级功能。中文表达更细腻丰富,方块汉字不仅表义优势突出,而且通过对仗、押韵、叠词叠句、格律、词牌的变化而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学创造功能。中国古典诗词都是配乐可唱的,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传承不衰的独有传播机制。

(4)提升诗词审美与创造诗词美的能力。中国古典诗词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韵律美、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审美价值,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初步了解并掌握赏、唱、用、作方法,可以有效培养美好情怀。每次课上进行基本的诗词形式运用训练和仿写能力训练,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诗词审美与创造诗词美的能力。

(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古典诗词是语言有效应用的样板,学习这些精准运用语言的作品、增加具有丰富表现力诗句语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增加直接语言经验,培养书面与口头语言主动表达的兴趣,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多样化教学。

根据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的特殊功能和能力目标,教师系统设计了8种教学方法,见表1。

3.任务导向。

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为全校性人文类公选课程,共20课时。第一次课教师结合作品和学生过去学习的经验,讲授这8种方法及其目标要求,将全体听课学生分为9组,选出组长,每小组各自分配查阅资料、制作课件、课上分享等学习任务,根据中国诗歌发展历史,选择代表作品并进行教学安排见表2。

4.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高职院校资源情况,课程采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做中学、网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组长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分工合作;建立课程学习QQ群,小组学习过程提出节点要求,必须将学习成果以图片或视频、作品形式提交群空间。课上小组展示课件、分享学习收获,实现团队学习的训练目标。从第二课开始,每个小组组织分工,到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资源库自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知、读、诵、唱、赏、用、作、研的分项学习。由于目标明确、要求清晰、组长督导、教师网络监督检查,参加课程的学生都能保证进入学习过程之中。

5.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清晰授课、组织合理有效、过程质量控制、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投入和良好互动,使这门课程成为具有高职特色、能力导向的有效性课程。两期课程实施的结果,课程考核通过率分别为93%和94%,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5%。具体的评价方法见下页表3

(三)提升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有效性的实践反思

遵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进行的高职“古典诗词学习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实现了学习模式的转变,高职学生由消极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做中学,学习主动性有了较大改变。二是建立了能力目标引领模式,8种教学方式观照到5种有效教学行为,让课程指向明确的体系化能力目标。在每一次课上进行能力训练和现场评价,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建立核心能力全面训练模式,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学习与应用结合,训练教學课件制作能力、课件讲解能力、合作能力、多种方式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资料搜集整理能力、礼仪能力等具有可持续发展作用的“关键能力”。四是建立起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模式。即课程有总能力目标,每一次课有分解目标;每一次课程要对具体任务进行小组设计与分工并监控实施过程,每一次课检查上一次任务执行情况;为每一位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加分,在小组评价基础上结合个人表现评出个人成绩。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

当前,这样的改革在高职院校普遍推行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专家型教师团队,教师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课程建设与创新能力,有提升课程有效性的热情与勇气。二是要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深度学习并熟练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和有效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新型课程模式落实到位。三是要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如网络学习系统、小组研修空间、课程资源等。四是跨院系课程小组在组织运行上难度较大,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管理、协调与控制能力。五是对学习型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管理、控制等团队综合能力要求高。

该项改革得成果等证明,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提高课程有效性,必须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要求,应用当下课程、教学、数字化资源等创设新型的有效教学模式。这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5-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

270976.html

[2]王军红,周志刚.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演进的历程及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14-18.

[3]叶学文.职业教育质量的多元化标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83-85.

[4]武婧.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属性及评价原则[J].职教通讯,2016(22):6-9.

[5]陈仲敏.德国关键能力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62-64.

[6]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7]彭爽.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及其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2):89-90,107.

[8]魏署光,威廉姆·奈特.美国高等教育效能运动:学理基础、历史发展及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40-46.

[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教育概览2013:OECD指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8.

[10]高庆.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0-121.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能力本位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