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问题及推进策略

2018-11-21张晓红王华琳

中国德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中学

张晓红?王华琳

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学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构建科学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方法,建立诚信体系、创新活动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立德树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现状

当前,总体而言,中学志愿服务活动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很多地方还有待改进。

1.活动领域及项目

目前中学志愿服务涉及普及文明风尚、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大型赛会和活动三大领域,涵盖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等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管理模式

绝大多数中学都形成了一套学校党委领导下,归口团委或者德育管理,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具体负责活动开展的管理模式。

3.志愿服务组织构架

目前中学志愿服务活动普遍采取三级组织模式:第一级,建立一个学校层级的主管全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虽然各学校名称各不相同,但是功能和职责大同小异,都承担着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职责。第二级,在校级总管志愿者工作的组织下设立活动部、宣传部等不同的二级职能部门,负责协调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具体工作。第三级,各类基层志愿者组织,负责具体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爱心社,有的是成立各种志愿服务社团、小队。

4.活动开展方式

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有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和学生自行开展两类。学校会定期统一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涵盖校内志愿服务和校外志愿服务。一方面各学校立足于校内,设立纪律监督、卫生保洁、图书整理等岗位,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各学校积极打造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学生自行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两种:(1)自行开发、设计各种公益项目;(2)根据学校的要求自行寻找志愿服务项目参与。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参与途径,一种是根据社区或者各种公益组织发布的志愿需求,以个体为单位自行报名参加;另一种是通过教委指定的志愿服务活动官网,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

5.课程化管理

国务院公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都规定了学校必须开设志愿服务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这些文件、法律的出台表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上海、北京、广东、四川等地中学都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综合实践课程管理,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二、当前中学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蓬勃开展的中学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受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学志愿服务活动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1.志愿培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虽然很多学校都会在志愿活动开始前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学校对志愿者的培训仅限于通识培训,讲讲志愿理念、志愿精神、为什么要做志愿者等,一般由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课简单、粗略地给学生讲讲。而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技能,如礼仪知识、安全自护和救护以及志愿者心理调适等培训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志愿者实际所涉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了。

2.志愿组织缺少专项经费,志愿者缺乏安全保障

志愿服务是无报酬但有成本的,中学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资金、物资的支持。然而在实践中志愿服务活动却很少有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缺乏一方面导致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出现缩水或者走形式的情况;另一方面导致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虽然我国出台相关的法律及文件规定要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权利,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然而由于经费和风险保障意识的缺乏,导致购买意外伤害险的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学校的普遍做法是活动开展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专项经费的缺乏无疑会导致中学志愿服务对象单一化、服务内容形式化、服务项目短期化等问题,安全保障的缺失会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加剧志愿者流失。

3.激励形式单一,缺乏持续性和全面性

很多中学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措施存在形式单一、覆盖不全的问题。目前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荣誉型激励,即对优秀志愿者颁发奖状或授予荣誉称号;(2)政策型激励,即在评奖评优时将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有志愿服务经历者优先评任。除了激励形式单一外,还存在激励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一些学校只对优秀志愿者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而缺乏对优秀志愿者团队、优秀志愿项目的激励。

4.志愿服務平台信息化建设不足

大多数学校在志愿服务的认定记录方法上还采取原始的手工记录方式,没有实现数字信息化。除了统计方式落后外,绝大多数省市没有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志愿服务平台,各学校学生志愿服务档案和区域内志愿服务需求信息不能共享,导致存在学生转学时志愿服务档案不能及时跟着人走和志愿服务岗位需求对接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

5.学校缺乏诚信监督机制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诚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也会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约定了志愿服务岗位却没有到岗或者按时到岗;志愿服务活动记录中存在虚假谎报的问题。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对失信行为的监督机制和对失信学生的惩罚措施。

6.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缺乏科学性

一些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存在活动前无计划、活动程序不规范、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具体表现为:(1)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缺乏长期、整体的规划,存在盲目跟风、突击完成任务的情况;(2)活动程序缺失或者不规范,一些学校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时没有活动环节的规定,或者活动环节规定不完整、不规范;(3)对活动目的及活动要达到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学校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时并没有明确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7.中学志愿服务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践的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更有效。虽然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大批专家和学者都对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进行了研究,但是更多的是关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这个领域,鲜有人研究中学生志愿服务,且数量有限的现有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常有限,导致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推进策略

基于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为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更好的发展壮大、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推进策略:

1.构建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

既然志愿服务活动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動课程,就应当实施课程化管理。首先,要编写课程大纲,规定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这些要素,以课程的标准开展活动;其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专职队伍可以包括团委老师、德育处老师、班主任及政治老师,兼职队伍可以包括各学科老师、校外资深志愿者、优秀专家学者等人员在内,实现全员育人。

2.建立专业、全面的培训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积极制订志愿服务培训计划,编辑相关培训教材,定期开展对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运用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全面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骨干志愿者队伍,帮助志愿者成长成才。

3.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持续性的激励机制

激励广度要延伸,表彰和奖励不应仅限于志愿者个人,还应该包括对志愿服务项目、志愿团队等基层组织。激励方法要多样化,除了采取发奖状、奖章等荣誉型激励方式和评奖评优时优先考虑的政策型激励方式外,还可以采取向志愿者发放统一的服装、胸卡等形式的文化激励,学校领导去志愿活动现场慰问、看望志愿者等形式的情感激励,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各种信息平台宣传志愿者、志愿活动等形式的宣传激励。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志愿服务的统一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整合区域内各学校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现状提供了技术支撑,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服务统计和发布制度,打造统一的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各学校要建立志愿服务的网络平台,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的统计数据,具有查询、导出和生成志愿服务活动证明等功能。其次,各学校的数据库应该与教委、政府等官方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最后,地方平台与全国统一平台“志愿云”对接,实现中学生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记录、个人信息跨省转移等。

5.完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机制

政府及学校要加大对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扶持,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用于志愿服务组织实施、认定记录、认证表彰、教育培训,以及根据需要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购买保险、提供物质保障等。志愿服务组织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接受学校的监督、审查。

6.创新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和开展方式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新方式。例如,北京开创了“志愿家庭”模式,号召全市中小学生家庭在“志愿北京”网络平台注册成为实名志愿者,鼓励中小学生担任“小户主”,邀请父母、亲戚、同学、朋友成为志愿家庭成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参与家庭成员共同加入志愿服务,共树社会文明新风。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志愿服务活动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中学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途径,开创了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的新局面,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效性,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值得借鉴和推广。

7.建立志愿服务诚信制度

完善的诚信制度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规范性、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机制,可以使志愿服务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公平。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志愿服务诚信制度,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开展,在志愿服务管理章程中增加有关失信的惩罚条款,使学生对失信行为的后果有事先预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规定学生在志愿服务认定记录中如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可由所在学校进行批评教育、取消相应学时并予以全校通报等。

8. 加大中学志愿服务科研力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学志愿服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选拔业务精、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志愿服务教育课程的负责人,拓宽中学志愿服务研究的角度和视野;加大对教师的科研扶持,在科研项目设置及资金上要向中学志愿服务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综上所述,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学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构建科学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方法,建立诚信体系、创新活动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立德树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晓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华琳,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至善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中学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