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融冰之旅”,中日经贸回暖能否持续?
2018-11-21王延春
王延春
2018年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夫人安倍昭惠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图/视觉中国
“政冷经冷”的中日“冰川时代”似乎开始冰雪消融。阳光透过云雾,正欲洒向大地。中日关系近期出现的“政温经暖”新迹象引起业界关注。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月25日开始三天的访华之旅,这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首次正式访问中国,这次访华也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安倍首相此次率领近500名日本商界大佬,就日企投资中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第三国开发基础设施等事宜磋商,安倍访问北京大学等机构,呼吁促进两国青少年的交流。北京、东京,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炽热之季走到了一起。如果说5月李克强总理的访日是政治上的“破冰之旅”,那么安倍的回访则是政治上的“融冰之旅”。
此次安倍来访,双方在本币互换方面达成协议,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次推进。如果中国给日本安排2000亿人民币本币兑换的额度,意味着日本央行正式承认人民币为国际货币,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三大经济体国家今后可以用人民币结算,这是中日两国为维护贸易自由化采取的重要行动。这对“10+3”框架下的CMIM金融合作平台也是促进。
安倍晋三访华前在施政演说中强调将与中国“积累首脑互访,把关系推上新阶段”。日中两国“对地区和平与繁荣有重大责任”,关于自由贸易,早日谈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与包括中国、印度等亚洲各国合作,进一步发展自由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采访的多位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分析,中日政经回暖,或许可以释放一种信号:在东亚区域,中日经济总额占到东亚地区经济的90%,如果中日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可期。如果中日以协调和合作来定位新时代的中日关系,将形成一个多边自由贸易投资的经济板块。
政温经暖新迹象
2017年中日双边贸易出现10.1%的正增长,摆脱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负增长的局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现5.1%的正增长,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负增长。
投资贸易实现了双转正。而在政治上,自今年4月16日,第四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日本东京重启以来,民间对话交流日渐趋热,“以经促政、以民促官”的迹象明显。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日本,结束了两国首脑互访中断的局面,更是给中日经贸的回暖填薪加柴。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日本经济蓝皮书》主编张季风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搅动了全球经贸的格局,考虑到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可能波及中日经贸关系,出于规避风险,中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意愿趋强;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去年下半年也从“观望与冷漠”转向积极响应。中日还寄望通过中日韩FTA和CREP谈判的敲定做大亚洲经济圈“蛋糕”,这一系列新因素,促生中日政经开始抽出新芽。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年5月曾发布“日本经济蓝皮书”。蓝皮书分析,中国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强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日双方在上述领域的合作会加大力度,同时在绿色低碳、共享经济、服务业、养老产业、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也会进一步发展。
对商界来说,中日政经的破冰与融冰,预示着涌动更多的商机。
日本爱普生中国区社长深石明宏告诉《财经》记者,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恶化或者改善都是短期行为,更为长期的是,爱普生如何抓住中国强劲的消费市场 ,做足B2B、B2C功课,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随着双边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回升,商界期待的‘政暖经暖的态势开始显露端倪。”
长江商学院教授腾斌圣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治经济是两条腿,一条腿一直拖在后面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在一定时期相辅相成往前赶,这是大势。
近期,一些敏感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收购日本二线的芯片公司。腾斌圣认为,美国对中国采取技术限制,因此中日经贸回暖或可促成一些技术合作。“世界是多极的,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在美国手中,我们需要纵横捭阖,十八般武艺一起上。”
贸易保护主义倒逼中日政经升温
随着 “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搅动了世界经贸格局。迫使中日关系必须放到全球新格局中考量。
在竞选期间,特朗普便向世界展示其贸易保护的收缩战略,更青睐双边贸易协定而非多边贸易协定,声称将向对美贸易出口大国中国及德国等征收高额关税,而且谴责中国及日本等国家的汇率操纵以及不公平贸易行为。
“中国及日本是美国主要的贸易逆差来源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疑将冲击中美及日美经贸关系,进而间接助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张季风对《财经》记者表示。
日本经济蓝皮书分析,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政策方面态度强硬,对中国及日本的对外贸易频繁施压,这有可能刷新中日美三国的经贸博弈格局。
从中日贸易数据来看,2012年以来,由于购岛事件等因素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出现较大退步。2012年-2016年,中日雙边贸易增长率分别为-3.9%、-5.2%、 -0.0%、-10.8%、-1.2%,连续五年负增长。但是,2016年11月之后,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同比增长率均走在上行轨道。2017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0.5%,对中国的进口额也同比增长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美贸易战一旦进入白热化,贸易转移可能发生,不排除中美贸易的损失部分通过贸易转移使中日贸易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征税的高端制造业产品,部分中间产品来自日本,美国对中国产品出口的制裁也难免使中国减少对日本中间产品的进口。“中美贸易战可能对中日贸易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张季风表示。
因此,张季风与社科院日本研究系博士邓美薇等建议,为防止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需要强化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关系,一方面避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受美国影响,形成对中国“联合夹击”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有待转移贸易进出口,避免对关联产业造成较大损害。在同样面临美国政府强硬施压下,中日深化经贸关系成为双方的权宜之计。
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新路径
此次安倍访华期间,召开的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官民论坛引起业界关注。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双方或会考虑如何把中日之间的竞争关系在第三方市场转变为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防止在拓展第三方市场时,中日打乱仗”。
2018年中日达成了将中国福建省打造为双边合作模范地区的协议。同时,日本一改过去五年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望与冷漠”,转向对之付诸热情。日本共同社的消息曾称,5月10日,安倍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带构想给予肯定,并称“中方的想法已梳理得很好”。日本将逐个研判“一带一路”项目能否合作,“只要可能,日本都会认真参与”。围绕“一带一路”构想,日本政府计划支援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展业务的日本民营企业。
看来,日本已经调整思路,不愿意继续游离于“一带一路”这个大商贸圈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表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建设将有效改善交通和物流条件,中国国内开出的中欧班列就是这一成果的重要体现,这也为日本企业利用初步形成的立体式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缩短往来于日本与中亚、欧洲等地之间的货物运输时间提供了便利快捷的国际大通道。
据了解,2017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受到习近平主席接见;7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会谈,探讨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的意向;11月,日本经济界派出250人的大型代表团访华,并表示对“一带一路”在内的全球产业链合作的兴趣;11月30日,“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在东京成立,中日两国学者就“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日合作问题进行交流。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丁红卫看来,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已有基础,包括技术转让、共同研发、相互持股、联合竞标或分包项目等方面。目前已有部分日本企业于“一带一路”沿线,在装备制造、物流、金融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合作,并探讨将中国的优势产能、日本的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有效对接,在开拓第三国市场方面,谋求“1+1+1>3”的效果。
也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认为,中日企业不像以前那样更多是上下游互补,而是呈现出竞争的一面,开拓第三方市场中,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如何将竞争性转化为铆合共赢,还值得细化研究。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认为,当前两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双方都看到了这种竞争会造成两败俱伤,为此,两国将成立一个投资协商委员会,协调两国在海外的重大投资项目。另外,过去两年,迫于美国压力,日本不敢公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与中国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就等于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战略意义很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认为,对于日企而言,中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寄望全方位开放,这样日资企业会从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中获益。同时也和中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建立较高的“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标准。
日企投资回暖能否持续?
此次安倍访华,两国领导人要首次面对面地交流当前国际贸易体系变革的问题。目前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被美国定义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也在促使日本等签署类似于前者的自贸易协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寻求合作利大于弊。
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历程来看,日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已经从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转变为扩大在中国的销售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转型,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日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仍具有增长空间。
深石明宏告诉《财经》记者,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日本对中国投资正处于转型期,投资活动逐渐从简单装配产品的制造业转向消费品生产与服务销售一揽子方案开拓中国市场。对此,爱普生采取“科技+本地化”战略,将“省、小、精” 技术融入产品创新,并通过兼顾绿色环保、高效生产以及个性化定制,在中国消费市场获得新商机。
专家分析,中日两国在产业合作方面存在广阔的空间,比如在运输机械制造、电子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制造业方面存在合作空间。日资企业需要利用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其生产与销售目标,中国企业则需要学习和引进日资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力研究员田正博士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中国对批发、零售、物流等非制造业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两国在非制造业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而随着美国对中国技术的限制,中日两国在技术合作方面可能呈现新商机。日本是中国第三大技术引进来源地。日本在运输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具有较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中国需要通过引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促进中国技术水平提高。
日本企业也寄望通过技术输出,扩大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和转化。“中国消费市场发展迅速,涌现出很多新兴用户,这为日本企业的‘科技+全球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深石明宏告诉《财经》记者,日本制造业拥有独特的高精尖核心技术,凭借核心技术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可以快速将这些核心技术产品化、价值化,这也是爱普生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的秘笈。
据悉,新一轮日本投资中国正在趋热:本田将在中国兴建新的汽车装配厂;野村控股株式会社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成为首家外资申请在华设立控股证券公司的券商。很多日本企业将组团参加11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民间的日中经济协会等机构也召集大量日本企业家组团来华访问。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对进行海外投资的日本企业的调查显示,2017年,认为“中期(今后三年左右)有潜力发展的国家”中,中国的排名超过印度,重回第一宝座,占比从42.0%上升至45.7%。”
张季风曾在5月对记者预测,安倍今年9月新任自民党总裁,不排除今年安倍访华,明年习近平主席访日的可能,新时代的中日经贸“破冰之旅”将又开启新程。安倍25日来华访问,已经迈出了新一步。
不过,融冰仍待时日。近期,一份“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两国受访者中认为“中日关系差”的均在半數以下,而认为“中日关系好”的两国受访者比例,近年来均保持增长趋势。但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仍是受访者眼中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日本将近90%的国民对华没有好感,相较之下,中国人对日好感度则达到60%左右,比去年上升十几个百分点。日本来华游客现已跌破200万,最高峰时是400万人。相较之下,中国赴日游客今年可能会达到900万人,而且以每年平均20%的增长率增加,因此,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国国民的感情回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蜜月期”尚待时日。但通过李总理今年5月访日及此次安倍首相来访,两国在经济领域可以结束相互竞争和对立的状态,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合作的新时代,而这个“新时代”不是上世纪80年代那种感情上的合作,也不是单方面的援助,而是两国各施所长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是安倍此访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