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现当代雕塑艺术梳理

2018-11-21贾成良黄亮

美术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雕塑江苏

贾成良 黄亮

【摘要】中国现当代雕塑的主流实际上是来自于对国外雕塑艺术的学习与引进,所以其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怎样实现与本民族艺术之间的融合。尤其在江苏这块有着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更能体现这种文化交汇的力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江苏现当代雕塑主要经历了从“声名鹊起”到“低吟浅唱的平静期”,再到“新世纪的凤鸣”这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只有立足本民族艺术心理、深挖本区域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并进行熔炼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的江苏当代雕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江苏;现当代;雕塑

雕塑,作为传统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着深厚的制作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但是由于时代环境的重大转变,使得现当代意义上的雕塑同油画艺术一样,都是“舶来品”。所以雕塑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如何与本民族艺术进行融合以及转化的问题,尤其在江苏这块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与风云际会的土地上,又有其独特的表现。鉴于此,现将江苏雕塑的发展历史做出一番梳理,以期能发现更多共性的规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对我们江苏乃至全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些许作用。

一、“声名鹊起”——从解放到“文革”前的上升期

中国现当代雕塑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整个时代环境的转变,我国的传统雕塑艺术,进入20世纪之后,便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变化,可以说是在西方现代雕塑艺术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时的雕塑艺术不再由匠人来完成,而是由真正意义上的造型艺术家来创作,而且从整个雕塑程式到技法风格与题材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现代雕塑萌发于“五四”运动前后,那场较大规模的出国学艺以寻求救国之路的大潮流中。较早一批的留学生有江小鹤、柳亚藩、李金发等,稍晚一些的有金学城、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等,留学的国家主要是欧洲、美国还有日本。艺满回国之后,多数致力于雕塑的启蒙教育以及自身的专业创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开拓先行的历史性作用。只是“相对于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的出国留学大潮而言,雕塑留学的人数只是凤毛麟角。20世纪之前学习雕塑专业的留学生极为罕见,刘礼宾在《时代雕像: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统计了20世纪上半叶的留学雕塑家共有26人”①。

即使在这群少数的留学雕塑家中,江苏籍的就有江小鹤、刘开渠、滑田友等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所以江苏现代雕塑还是诞生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的。滑田友(1901~1986年)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雕塑家,他的雕塑更具有传统雕塑的意味,并提出“雕塑六法”论,对于雕塑创作有了直接的指导意义。滑田友的艺术境界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和在法国15年苦心研究欧洲古典雕塑的领悟。他将中国传统雕塑中的造型精华与法国古典主义扎实的写实手法相结合,得以创造出一种集立体、写实与简约、稳重于一体的并带有适当的装饰意味的雕塑风格,并将中国雕塑传统影响放大,最终推广至国际舞台。其代表作有《轰炸》《母爱》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等。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艺术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氛围中成长起来,这时的雕塑艺术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有一批雕塑家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学习苏联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钱绍武便是这其中一位很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籍雕塑家。

钱绍武(1928年生,滑田友的学生),1953年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其全面的中西文化艺术修养,尤其是较深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造诣,以及对艺术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理解。代表作有《大路歌》《李大钊纪念像》《杜甫立像》《阿炳像》等。如果说钱绍武在留学期间的毕业作品《大路歌》还有着很强的苏联式的雕塑风格的话,那么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李大钊纪念像》已然有了巨大的不同——不再是故事情节式地表现人物,而是仅把一个头像放大成为一个纪念碑式的雕塑,既具备西方雕塑的扎实的写实功底,又呈现出中国传统雕塑的大气和质朴。而且,在钱绍武近年来的雕塑中,中国传统的文化要素在逐渐增多,时常显现在那些极具江南写意风格的作品中,例如那座似在风中摇曳的《杜甫立像》;而那副孱弱到几乎要融入到墙体里的《阿炳像》,又是雕塑家对早年生活里的老音乐家阿炳的情感意象追忆。

事实上,解放后的江苏雕塑同全国雕塑一样,雕塑家们的作品大多数具有鲜明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特点:多表现革命现实主义题材,要求主題明确、造型特征明晰。比如在很多表现领袖的作品中,人物动作常为“挥手”的姿势;在表现工农兵的作品,人物动作通常为“弓箭步式”和“高举手式”,代表性的作品有南京长江大桥上的组雕等。这种统一要求、个性风格无法施展的雕塑环境,虽然是个很大的限制,但是雕塑家们还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心中自有一种上升的力量。

二、“低吟浅唱”——从“文革”到20世纪末的相对“平静”期

从“文革”结束到90年代末,面对中国社会环境的大变迁,江苏的雕塑家们相对于国画家和油画家来说表现得似乎要“平静”的多——既没有油画家那么多的困顿、伤感以及强烈情感释放的需要,也没有像国画家那般做出对艺术语言进行既符合艺术自律又符合新时代语境的推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是解放后随着中国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北移,江苏这块有着深厚的书画情缘的土地,没有给予雕塑较大的关注,以至于本土雕塑家后继不足。其次是外国雕塑对本民族雕塑的冲击,造成了中国的雕塑家几乎舍弃了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因素,直接照搬外国的样式、题材和趣味,也不管是否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和审美习惯。如此以来,失去了艺术灵性的源头,雕塑家表达的底气不足,艺术家的个性化特征在作品中体现的很弱。

总体来看,主要是因为脱离了前辈大师们总结并被执行的“中西结合”之路,所以才使得江苏雕塑在此阶段显得气势羸弱。想要扭转这种颓势,急需的是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雕塑修养又具有世界文化艺术视野的雕塑家的出场。这样的雕塑家在新旧世纪之交出现了,他就是吴为山(1962年生)。

三、“新时代的凤鸣”——21世纪的新峥嵘

吴为山作为第三代雕塑家,他的作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起雕塑界的关注。吴为山在广泛吸收中西两个雕塑体系的素养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传统意象美学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浪漫主义艺术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既面向当代精神又独具个人特征的雕塑风格。主要作品有:《睡童》《南京大屠杀组调稿》《齐白石》《天人合一—老子》《孔子》《齐白石与达芬奇对话》等。

“齐白石”对于吴为山来说,似乎是一个挖掘不完的宝藏。通过对齐白石艺术的不间断诠释,曾多次创作齐白石像,采用对造型、手法等雕塑语言的锤炼来实现与“齐白石”的灵魂对语,以此不断丰富与提升自己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如早期创作的《齐白石》(图1)。《齐白石》雕像的头部塑造肯定、力道拿捏准确,逸笔草草之间形神皆显;身体部分跌岩起伏,在一片苍茫间似有水墨气韵的万千变化,如同潺潺流水与山涧岩石相互磨合所形成的沟壑蜿蜒的生命轨迹——蕴藏的是气象万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律动。可以见到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笔墨气息在其间的恣肆与游动,尤其是齐白石手中握着的那根起到平衡作用的藤杖就是一笔书法,笔走龙蛇,蕴藏着一股草书的节奏张力——缓而迅、滞而疾,腾挪迭让之间尽显痛快淋漓、沉雄浑厚,其中有文化、历史的意象。这是吴为山将中国传统文化浓缩代表的书法艺术揉于雕塑之中的典型代表作。他在现当代文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浓缩点以及可以进行艺术表现的塑造元素,并以此为契机向上追溯更具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代表的精神形象。于是“老子”与“孔子”这两位中国传统哲学与智慧的集大成者的形象,便成为他不断进行塑造与锤炼的又一文化母体。而另一件于恢弘之中透着宁静的《天人合一—老子》(图2),便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完美形象对应。其中最令人惊艳的便是其“空腹”的智慧创造——老子像腹如穹隆,内壁刻满了《道德经》的内容,人们可以走入其中,仰观宇宙、品察乾坤,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魂所在。实际上,这“空”的创意正来源于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有”生于“无”,这“无”有着无限可能的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空”又如同一个玄妙之门,时间与空间在这里汇聚,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召唤力量。总之,“空”正对应了老子几千年来在世人心中汇聚的智慧形象——“虚怀若谷”“满腹经纶”“包罗万象”“同化自然”。吴为山采用非常智慧的方式成功地将中国“空”的文化精髓以雕塑这一可见的艺术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且身临其境。

吴为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挖和不懈的精研,已经逐渐赢得了世人的肯定和尊重,在国内外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邀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重要艺术机构展出或进行永久性的陈列,并获得众多的重要奖项和荣誉,如那件取“空”法的《天人合一—老子》就在2012年的卢浮宫国际美术展中获得了金奖。他的“写意雕塑论”已然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对推动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具有十分宝贵的学术价值。亦如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司顿斯对吴为山的评价:“他的创作回归到中国的传统,建立了一种本土风格的肖像和人物雕塑方法。对当代中国雕塑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型很有启迪,而且也让西方自傲的目光看到了中国远古多彩的雕塑辉煌。”②

吴为山似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雕塑在江苏乃至在中国的颓势,尤其是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成分在逐渐流失的境遇之下,靠着个人的激情与智慧,成功地将中国雕塑带入佳境,使世人得以领略和欣赏一位有着中国江苏文化底蕴与智慧的雕塑家的价值。使得中国当代雕塑以更加自信的样貌树立于世界艺林,并争得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应被忽略的贡献。为中国雕塑家树立了一个民族文化艺术自信的榜样,已经使得更多的艺术家及相关文化人士逐渐地关注到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坚定了文化自信,从而影响了审美主流意识的方向和受众对当下艺术评判的准则。

另外,与吴为山同年代的雕塑家周阿成(1963年生),以质朴的语言塑造着当代人的憨态,如《阿福一家》《傳家宝》等。再长一些的雕塑家有孙胜银(1954年生)等,他的代表作有《山野的希望》《红色记忆》等,在扎实的现实之上带有某种质朴与调侃,给欣赏者以忍俊不禁的回味。

结语

江苏作为有着深厚的中国书画传统文化的地域,雕塑受到压制,发展的势头偏弱也实属正常与无奈。只不过,书画传统在给雕塑带来“压制”的同时,也给了其“机遇”,如吴为山开启的中国写意雕塑,即是以深厚的传统书画为滋养所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实现了雕塑风格创造的崭新空间,开启了中国雕塑在世界的影响力。加之,江苏现当代雕塑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呈现出的此起彼落与抑扬顿挫,更加说明了只有立足本民族艺术心理、深挖本民族区域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下,加强对周边国家、区域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借鉴吸收、熔炼创新,才能够创造出新时代所需要的雕塑艺术来,才是切实可行的江苏当代雕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那些脱离本民族情感,模仿跟风国外潮流的做法,已经被历史现实所证明——必将失去群众基础而萎缩,是没有出路的。

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江苏现当代美术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2039)。

①陈霄霄.论滑田友雕塑语言的形成及特色[D].南京:南京大学,2016.

②安东尼·司顿斯.回归到中国雕塑的传统——吴为山教授的雕塑[J].美术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雕塑江苏
巨型雕塑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图说江苏制造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