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与思考

2018-11-21李晓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对策

李晓炜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課题。本文在对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院校630名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定位不明晰、职业意识淡薄、职业规划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际行动以及缺乏个性化指导等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高校多元化职业规划实践平台、引导家庭积极参与职业规划等积极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37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35-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3年的212万激增到2018年的820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虽有复苏但在智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下,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压力、企业招聘岗位虽有增加但优质岗位与毕业生数相比仍相对较少。特别现阶段,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对应用型本科生需求较大,较对口的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各项主要就业指标上亮起了“红灯”,以本科为例,从吸纳能力来看,2012届毕业生有28.8%在制造业就业,到2016届该比例下降了近9.4个百分点,跌至19.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应届毕业生们大呼“就好业,难,难于上青天!”而就业难也导致大学生就业中出现了种种令人惋惜的现象越来越多: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转行从事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失意者、拿着极低的薪水承受着超长的试用期的廉价劳动力、盲目走上创业道路的破产者。

优秀就业机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更迫切、更需要大学生们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做到更好地认清自己、发展自己、以期在激烈的面试竞聘中脱颖而出。目前各高校虽已基本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大部分院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还基本局限于传授学生理念知识,具体实践内容较少,与学生实际需求有着较大落差。为使调查更具实效性、更具针对性,我们以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编制了“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合群体座谈、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应用型本科工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认知,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

本调查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福建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职业规划实际情况,编制了“工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该问卷主要对自我认知、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职业目标、职业规划的制订与执行情况等方面。本次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向每所院校抽取不同院系工科背景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其中收到有效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

一、对于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自我认知有待进一步明确、职业定位不明晰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基础,包括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35%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46%的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性格,只有19%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性格不太清楚,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准备不足

调查发现,在校工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普遍缺乏,我们严格按每个年级比例对工科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了解。其中23.8%的工科生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基本为低年级大学生;64.7%的工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初步认识;仅仅有19%的工科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计划,大多数为已经参加完卓越工程师计划或已实习过的毕业班学生。

调查研究表明低年级工科生、特别是新生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刚进大学,工作离自己还很遥远,还不需要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美国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世界领先,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生涯辅导。在中小学,更是有多种多样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认知的教育和职业探索活动。而在我国,基本是进人大学才开始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并且还停滞在理论传授的阶段,对于学生就业指导有着局限性。

在调查中,低年级工科生、甚至是部分应届毕业生都对自己未来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用人制度、人际关系等不了解,迫在眉睫的时候才意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职业准备明显滞后,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自己是否要从事本专业,或者已明确不做本专业,但又没有实际行动。

(三)职业规划脱离社会现实,缺乏实际行动

由于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仍是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在进人大学后学习方式的改变令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很容易处于思想真空和与外界绝缘的状态。大多数人制定过职业规划,但是有所行动的只有少部分人,其中38%的学生有职业规划但没有相关后续落实,32%的学生是知道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想过要制定职业规划,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制定;另外,很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并已经开展相关行动的学生占了19%。

(四)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通过调查,大学生对学校职业规划教育工作满意度整体偏低,特别是学生反映,职业生涯规划课偏于理论,个性化指导较少,以大课、理论课为主,缺乏对工科背景学生的针对性指导。而95后大学生又是最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他们个性十足,坚信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的也没有两个个性一模一样的人,就算是在同一个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他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所关心的重点、看问题的角度、喜欢的工作生活方式等都不一样。所以,以目前高校大课、理论课指导的方式,很难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个性需求。

二、对策和几点思考

(一)引导家庭积极参与职业规划

家庭作为大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影响甚大。家庭成员的职业体验和人生经验,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及就业择业。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很多家长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求职就业的观念,尤其是对体制内“铁饭碗”的过分追捧在扼杀青年人创造力的同时也在剥夺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机会。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家长和所在家庭的积极参与。

(二)建立高校多元化培养平台

作为人才的培养单位,高校既要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其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高校的培养计划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避免出现与就业要求很难匹配的情况,做到人才输出与企业的无缝接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全程化专业指导,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分类指导模式

分类指导,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并重视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性别、性格特点、经济状况等情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采用小班开放式教學,从而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个性化。除此之外,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的方式,通过课程设置和进行校内外实践,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不仅将科学的职业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职业生涯咨询服务。

2.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大学生职业实践宽平台

通过访谈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实践机会有限,主要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干部锻炼等几种有限的方式,真正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开展相对稳定的职业实践的机会还不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脱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对理工院校而言,也应对课程进行优化课改。在保证基础知识厚度的同时,按削减深度,拓展广度的原则进行整体改造。在实践教学环节,可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内教学环节,应适当提高课程趣味性,比如(机械设计)课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一部自行车的拆装过程作为这门课的绪论内容,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而且为之后各章各节零件的学习打下了直观感受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化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就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而言,大多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力求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化素养培育上有所突破,但是落实到培养模式转变、课程改革等具体实施阶段也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其应用技术型办学转变进程中,扎实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另一种意义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同时也需要与人才成长规律和健全人格塑造等有机结合,所以,我们需要在意识上更加积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面全力推动,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共同予以积极关注,才能够更好地让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大学教育当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出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