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视域下高校多语言志愿服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8-11-21江山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国际化思政

江山

摘要:本文以杭州进入后“G20”时代的国际背景为契机,以“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将高校国际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在国际化视角下分析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以及目前各高校在国际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高校如何发挥志愿者服务平台的最佳功能,构建“公益+专业”志愿服务长效工作体系。围绕高校志愿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出利用“微公益”构建高校志愿文化自觉。

关键词:外语院校;国际化;志愿服务;思政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30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107-0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了全面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各大高校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典型案例融入思政课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思悟践,通过思政课堂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学习青年习近平身上的优秀品格。笔者在结合习近平青年志愿观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在国际化视域下高校培养多语言志愿服务人才的策略机制。

据调查显示“校园文化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今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新载体。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也在与国际接轨,浙江各高校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志愿服务中,G20杭州峰会更是让杭州的志愿服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北京奥运会的微笑服务到杭州G20的最美“青荷”,中国向世界递送了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金名片”。习近平多次给志愿服务组织回信,肯定青年志愿者们在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要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弘扬志愿精神。

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也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一)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证与激励表彰体系

为了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高校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协会时对全校范围内的活动予以组织和安排,从校志愿者协会到院志愿服务部再到班级志愿活动小组,设立各班志愿服务委员者。高校通过前期宣传、招募志愿者、志愿者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使志愿服务更加有序地开展起来,高效利用各种自媒体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课堂有效融合,在课堂学习中宣讲志愿服务理念。为积极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加强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各高校应探索建立志愿者库,实行志愿者注册与积分制,建立完善志愿服务表彰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鼓励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志愿实践当中去,发挥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对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实行积分奖励,并在学期末进行积分评比,根据评比结果授予星级志愿者荣誉,培育学院志愿之星。

(二)强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具体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将内在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的途径,是青年大学生丰富人生阅历的平台,是青年大学生增长才干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高校志愿服务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志愿者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扩大志愿服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营造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意识,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自觉,形成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优良风气,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二、结合专业学习。搭建国际志愿者服务品牌的特色平台

(一)成立多语言志愿者服务联盟

高校坚持立足社会,服务周边,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将各语种专业的学生吸纳到志愿者队伍中,成立小语种多语言志愿者服务联盟,积极开展陪同翻译、咨询服务、基层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项资源,发挥外语类专业优势,培育国际化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者服务品质,引导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大型国际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展现志愿者良好风貌和专业特長。

多语言志愿者联盟以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为志愿服务主线,服务联盟主动对接各种大型峰会展览、对外交流中的国际翻译和文化支持等高端服务,着力打造国际志愿者服务工作品牌,建立项目化品牌化的志愿服务平台,为省市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会务、会展等提供了多语言专业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层次,使志愿者服务体现多语种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逐渐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二)强化专业服务,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馆国际志愿者多元服务模式

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志愿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的指导和教育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其提供多元微信志愿服务发展平台,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校园、社区、景区为主要场所,重点服务退休党员、空巢老人、困难群众等,建立志愿服务流动站等,开展结合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凸显服务、实现双赢的宗旨,立足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和实践育人的要求,发挥小语种人才办学特色,深化高端国际志愿者平台的翻译服务,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馆国际志愿者多元服务模式。

(三)整合资源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建立志愿者常态化服务基地

在全力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化的同时,高校要积极建立志愿者常态化服务机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立常态化服务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使高校志愿者服务常态化、长效化。通过积极服务周边,扩大了志愿者服务内容,也培养了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积极发挥课堂教育优势,通过礼仪培训塑造志愿者服务形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优秀校友进校为在校生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学规划自己的发展,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多元化、国际化校园文化,拓展志愿者视野,提升志愿者能力,展现志愿者风采,为志愿者的培养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三、注重“微公益”实践,建立高校志愿文化自觉

(一)完善微公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所接受的较为直接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课堂。公益精神的培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渗透,将“微公益”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转化为实际行为。“公益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把概念融进教学中,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志愿参与公益活动的公民。”充分利用大学生微公益资源,发挥教师育人功能,开发校园微公益平台,利用网络、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微公益活动,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微公益的引导。通过倡导与践行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文明行为,包括捐赠、环保、支教等类型的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参与和切身体验微公益实践。雷锋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微公益”,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微公益的组织者和发起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活动,发动在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微公益中来,让“最美”雷锋精神继续散发着光芒。

(二)志愿文化:从自在走向“自觉”

“志愿文化意味着个体对于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坚定的、与权利和义务相当的承诺,一种自觉的公民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近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看来,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主动参与意识差、参与人群与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够广泛等,这都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正如刘奇葆部长所说,高校应建立志愿文化自觉,志愿服务实现从自在走向自觉,让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志愿文化自觉的培育机制是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离不开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应以志愿活动巡演、传统文化知识系列讲座为载体加强高校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自发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树立“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理念。同时,高校还要树立先进典型,汲取榜样力量。大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大众化,通过学习一批向上向善、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对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G20峰会、金砖五国会议顺利召开后,青年学生的社會责任感和志愿行动参与度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是00后青年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树立“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理念,践行“最美”雷锋精神,不断深入人心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高校组织开展丰富的志愿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文化自觉的理念,把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整合,在全社会形成广泛认同的志愿服务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开篇就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要求学生要提高实干能力,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坚定理想信念,从总书记的知青经历中汲取养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不断学习,提升综合素养。要向总书记学习,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锤炼意志品质,不怕吃苦,迎难而上。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国际化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