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陶”制作感悟

2018-11-21

山东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身筒泥片壶口

周 萍

图1 忆陶

紫砂艺术来源于传统文化,可以说正是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紫砂才能超脱出一般陶制品的局限,超脱出文化的价值。而文化又往往依托于民俗,紫砂陶从日常用器中来,本身就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宜兴是千年陶都,而陶业又集中在丁蜀山及其周边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丁蜀窑场独特、鲜明的地域风情,产生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民俗。这种民俗,自然而然的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紫砂文化。

可以说一个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形态,跟其所处的民俗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图1“忆陶”便是以紫砂陶历史为起点,结合当代造型设计所创作而成的。在这件作品上,先构筑整体的轮廓,然后再配以陶刻装饰,补充形体未尽的语言,提高作品整体的艺术文化价值。

在造型轮廓设计上,“忆陶”秉承了传统光素器造型的设计思路,根据壶身的大小配置壶流、壶把、壶盖及壶钮,从整体上按比例进行制作,整个壶先从身筒做起,采用传统的围身筒、压身筒、拍身筒相结合的方法,先以拍子拍成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按照所要制作壶身的大小,来控制泥片的长度,泥片的厚度以二点五至三毫米为佳,围成身筒后,用脂泥去掉镶接线,然后在壶颈处均匀的拍压出曲线,为了保证壶肩的强度以及防止内部开裂,需要注意控制这一部分泥片的湿度以及成形的时间,不易过久,因为时间过久泥片内部的水分流失,在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内部的开裂,在处理好身筒后,先上壶底片,然后封壶口,壶口片封好以后,内部的气体就与外部隔开,由于冷热膨胀收缩的特性,在最后的开口前,务必要留住内部的气,使之缓慢与外部流动,这样可以进一步的防止变形。

“忆陶”在制作时,参照了传统光素器三线平行的原则,即肩线、口线、钮线三者平行,层层递进,以肩线为基础构筑壶的上层结构,在轮廓上将整个壶的下部放空,然后装上直流、圈耳把,壶流和壶把镶接的位置,正好同壶肩线连贯,这样前后上下,都能贯通起来,让整件作品的结构连贯,不断裂,这也就是传统制壶所强调的“气”的通畅。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口盖的一致性,刻意选择了截盖的形式,让壶口与壶盖紧密相连,将壶肩线作为上部结构的起点,以S型曲线舒缓的向壶钮处集中,最终所有的从下往上的线条汇聚成壶钮,扁圆钮又将这些线条向下压缩,构成了一个紧密连贯的整体。

在营造作品上部结构的同时,壶身下部的结构构成非常简单,这实际上是秉承了传统光素器中对于“神”的要求写神其实就是写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表达意韵,常常会出现整体结构上的放空,即留白。作品“忆陶”的下半部分,就是整个结构的留白,但结构上的留白并不意味着精神内容的空洞,所以在壶面又加上了江南特有的人文陶刻,将古典江南的风味留存于上,重点突出一个“老”字。

人们通常评价一件作品有老味,并非是指其有多么古旧,而是指其带有一种古拙的味道,这一点在作品“忆陶”的壶面装饰上便可见一斑,其手法其实可以更为精细,下刀未必需要如此粗犷,但却偏偏采用了这么一种大开大放的装饰方法,为的便是与创作主题相呼应,表现出古典的“拙”,从而引出最终的“忆”。

猜你喜欢

身筒泥片壶口
在壶口
壶口放歌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忆秦娥·临壶口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出土紫砂器
紫砂壶艺成型方法与表现形式研究
紫砂壶艺创作方法新探
传统制陶工艺的前世今生
——传统泥片成型工艺研究与现代陶艺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