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古村落群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8-11-21贺绿莹胡孟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名村村镇古村落

贺绿莹 ,胡孟杰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2.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其中,过去鲜为大众熟知的古村落也在旅游行业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大量的旅游开发企业开始逐步涉足于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当中。然而,古村落作为一种独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特殊旅游资源,在开发当中很容易造成一些难以逆转的破坏,如何能够在保障充分开发其旅游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兼顾其自身的价值保护,也就成为了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当中极为重要的议题。

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概况

1.1 分布及数量

目前,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发布了六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名村名单,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截止到2014年最新一期名单发布,共有276个,分布范围覆盖了多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各个民族民俗文化,也蕴含了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经过统计整理,如下表1的数据显示了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各地区分布情况。

表1 中国276个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以山西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贵州省几个省份最为丰富,丰富的基础性古村落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文章将选择其中3个古村落,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分析,揭示出中国目前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1.2 古村落旅游资源

1.山西古村落。尽管多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古村落消失的情况一直在不断地的发生,但是山西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当今仍然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古村落有待传承与保护。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六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有关山西的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有待保护与传承的山西省古村落。名单中的山西省名村截止到2014年第6期为止,共有30个古村落入选,如下表2所示。

表2 山西省30个历史文化名村

通过大量资料整理分析显示,山西省30个古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地理风貌等都独具各自的特色,可谓蕴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拥有丰富的明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几座城堡式建筑群的村落独居特色。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则是康熙皇帝老师故居,村落中拥有典型的古代官宦家具建筑,别具特色。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则是汇集了多个朝代的遗留古迹,从上周古代遗址,到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乃至明清民居,各朝代遗留建筑保存完好,浓缩在0.1平方公里之内,被称之为袖珍小城。还有诸多诸如此类的独居特色的古村落,可见,山西省古村落从蕴含的文化历史价值到现行的保存的地理建筑风貌,都蕴含了大量的旅游资源,这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

2.浙江省古村落。同样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同样也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古村落,近些年披露的6期名村名单中共有28个名村,如下表3所示。

表3 浙江省28个历史文化名村

浙江省28个古村落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拥有数量庞大的明清古建筑,根据村中族谱记载,该村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所设计。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拥有超过六百年历史,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貌上也独居特色,且当地出产丰富的特产美食。其余二十多个古村落同样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再赘述。

3.福建省古村落。 福建省当今存世的古村落仅次于山西与浙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对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除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外,古村落旅游资源也极其的丰富。

表4 福建省27个历史文化名村

福建省27个古村落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是一个土楼村落,村落主要由3座圆形、1座方形及1座椭圆的建筑组成,极具地方特色,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数年后,又在周围建立了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建筑群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浑然天成。其他村落各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

除了浙江省、福建省、山西省外,其余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也拥有各自特色、文化底蕴丰富的传统村落,为当地的旅游事业、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2 中国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概况

中国传统古村落本质上不仅仅是 “古建筑旅游”,更是对本地传统日常生活、习俗惯制、行为景观、民俗文化等的具体体现,是当地民俗的集中表现形式。但是,目前对于古村镇旅游研究仍然聚集于保护与开发的双向关系,较少地从人类学、历史学、环境学等多个视角对古村镇进行深入剖析,对于古村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保护、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拓展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

2.1 传统古村落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1.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特点。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出门旅游成为时尚首选,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要求其具有多元化的文化内涵,这便是客户需求带动了商家品质的提升。仅以当前热门的传统古村落旅游为例,因其时尚和热门,因此古村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刚从农业大国向城镇化国家迈进。现留存下来的传统村落数量庞大,这些古村落中当数徽州古村落代表西递、宏村和江南古镇周庄和同里最出名,特色也是最具典型性。这些古代遗存的古村落因各地的旅游资源特色不同,因此在形成机理上存在差异性。借助古老村落打造某地旅游资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因其独特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开发前景广阔,这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传播传统文化、厚实传统文化底蕴极具社会意义。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者指出,在开发某一古村镇时,更需注重对此地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挖掘和开发[3]。

2.关于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评价。 如何客观地评价传统古村落这一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效而宝贵的意见,切切实实地促进当地古村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仅从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其评价目的多指向模糊,多用定性评价少有定量评价,其评价的方法也老化且单一,加上不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结果一直不尽如人意[4]。以往的老评价标准主观面多,现急需引入更加客观、综合的评价方法及多套定量评价,以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客观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古代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以供保护和开发其优势旅游资源[5]。

3.传统古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开发一个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又要保护,这是一种即相互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当前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陷入了诸多困境,是因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限制了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脚步。比如某一传统村落已经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后,其建筑产权就不再属于居民,居民对这所建筑的维修等工作就得严格按照审批手续来进行,这一手续复杂又繁琐,因此常常导致一些损坏了的建筑无法及时得到维修[6]。另外,法律规定文物的维修也需按照严格的“资质等级准入”制度,因此,受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能力有资格承担维修工作的人也极少,因此,即便符合资质的单位也很难恢复建筑和文物原有的风貌。很多的地方勉强盲目复制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结果,就使得古村落旅游资源大众化、无特色,“原真性”缺失渐重,原有的古村落文化及特色都破坏被碎片化,使得当前国内的古村落旅游出现了瓶颈,无法延续可持续发展[7]。

在这种窘境下,怎样才能在充分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使古村镇旅游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化的挖掘和开发,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学者提倡古村镇保护和利用形成良性互动,实施一种保护性的开发模式,对古村镇保护和开发其旅游资源的生态、文化时,用行政法律手段对开发和旅游行为监控护航,逐渐形成古村镇旅游资源保护的第一部框架[8]。

2.2 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古村镇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开发一个地方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要先从其地脉和文脉两个方面的本底要素来发掘资源,然后深入结合周边的旅游环境特点来设计出一套或几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保护所开发古村落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的古村镇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无特色及大众化,根本满足不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多样性、个性化和多档次的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受困窘境的出现,有些学者从游客体验需求和游客经济因素来思考,提出了古村镇旅游产品开发时关注体验型、文化型的观点,并设计出多套较为实用的古村镇旅游产品体验型产品,由此打破了以往单一看景的古村镇旅游模式,进一步把古村镇旅游的内涵和形式推进并实现了价值最大化[9]。

2.关于古村镇旅游的区域竞合现状。就其分布而言,我国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呈现出即有地域差异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特定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使得这些较为集中的古村镇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给人一种空间认知上的相似感、出现旅游产品相似甚至雷同的问题。针对某一区域中的这些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同一地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应该加强区域合作,排除一切影响合作的障碍,建立一套互利共赢的机制,构建同区域旅游品牌。此外,还得根据市场刺激引入竞争机制,使得“鲶鱼效应”充分刺激各处古村落旅游的危及意识,保持其活力和创新点[10]。

比如,刘佳等人在针对江南六大古镇通达度及连接度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的是空间结构分析法。而杜双燕则从空间结构考虑,提出将交通要道与旅游路线等把渝东南各地的古镇串联在一条线上,实现了空间结构有效整合和整体优化。可见,对我国古村落旅游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是从空间整合来思考,形成的基本框架是旅游区竞合模式。但对如何保护地域特色实现差异性,使得古村落之间互补发展则缺乏深刻思考,对古村镇旅游竞争合作的多种要素、多个层次以及多方渠道等方面都还缺少深入研究,还没有能够切实地从本质上提高我国古代村落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力。

3.关于古村镇旅游的开发模式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村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共性的遗存和开发价值,但是每一个地方的古村落的发展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切不可照搬照套,看着葫芦画个瓢,而是要充分考虑该村落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以及民风民俗来深入发掘和开发旅游资源,逐步形成百花齐放式的开发模式。与此同时,在其开发过程中,把过时的服务尽快更新起来。

4.古村镇旅游地的经营管理现状。 旅游地经营管理涉及到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各地的传统古村落旅游经营还处于摸索管理的阶段,需要摸索者在艰难前行中不断改进,努力把单一化的古村镇旅游管理体制发展成为多元化、复杂化、多利益化相互交织的模式。可见。对古村镇旅游地的经营管理研究已然成为了学术界和旅游界不得不重视的重点课题。

2.3 古村镇旅游的发展问题

研究古村镇旅游的发展问题,要围绕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来大范围地展开研究,可是这种单一化的研究方法促进不了研究的深入。首先,从环境影响方面来讲,一是虽然旅游地部分旅游收入为资源开发和维护环境提供了财政支持,但是因为旅游人数增长过快、客流分布不平衡及开发过度等问题造成了旅游地接待超负荷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其次,从人文环境影响方面来讲,游客的到来使得古村落文化低俗化、失真化、景区内部空心化等问题,但又可以使当地居民能与外界经济文化互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

3 结论与展望

现阶段,我们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处于走向成熟时期。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古村落旅游时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最近几年研究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我国古村落旅游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的。

我们在研究我国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时还有很多探寻的空间。这些空间包括,研究视角:需要成熟学科支撑、社区生产生活演进问题、村落制度变迁问题、旅游地环境监控治理问题等;研究方法:急需将调查法、计量法以及一些环境研究的工具引入到开发工作和经营管理中,采用定量化、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来透视和看清此类旅游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深度:采用最新研究方法剖析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逐层深入分析本质,把握住其作用机理及演变的规律,尽可能避免看问题表面化,以此来拓展和强化开发和管理理论的积累;研究广度:主要办法就是针对古村落旅游管理资源开发和经营的案例,比如江南古镇、皖南古村落以及川西古镇等影响较大的古镇旅游地的开发和经营,来比较集中地研究其保护和开发的经验,促进研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做到这些,我们的传统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才能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猜你喜欢

名村村镇古村落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陈承宝长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榆林村镇的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