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佳作赏析

2018-11-21陈志泽主持

散文诗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乐章散文诗都市

陈志泽 主持

都市乐章

秦兆基

城市该有自己的:乐章,犹如一张名片,音乐印就的

正如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之于维也纳,德彪西《月光》之于巴黎,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乐》之于列宁格勒

在乐曲里,会嗅到到金色大厅曲终人散,鬓影衣香留下的落寞;会听到夏夜塞纳河边小草露珠最初的坠落;会见到干瘪的奶头塞进哭不出声孩子的嘴里,清泪挂在妈妈的眼边

乐章蕴含城市的种种元素

存在与不复存在,时间之流的源头、这边与流向的那边

硝烟、断壁残垣与篆香、凤管鹍弦,血和火的呼啸与壁炉里蟋蟀的低吟

百丈红尘、宝马香车与静谧道院、青灯古佛,焦灼的操盘手与心如古铜的居士

王公、豪绅与平民、不第秀才,贵族、食利者与打工仔、卖浆引车之徒

熠熠生辉的玻璃幕墙与霾迷天桥、Pm2.5爆表,干净的水、不含抗生素的鱼与农夫山泉、激素催熟、迫不及待走上餐桌的鸡

乐章有赖于种种

除了自己城市的舒伯特、施托克豪,金色大厅、歌剧院、交响乐团之外,还得有“音乐感的耳朵”,否则,“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说的

打着领结穿着正装、化着淡妆穿着夜礼服的男士、淑女,款款地走进包厢,度过的是无味的夜晚,还不如来个“葛优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

二泉映月、高山流水、霸王卸甲,春天里、打工者之歌、开往家乡的列车,小城故事多、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来。古典的、小资的、农民工的,不同人等的音乐正餐

“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和着吉他,行吟歌手的一曲,激动得卖“放心早餐”的、送外卖的、扫马路的、在脚手架上的,潸然泪下,尽管他们没有“求大道”的理想,但也有塞饱肚子、养家活口,乃至改变生存状态、超越自我的追求

(选自《散文诗世界》2017年3期)

[陈志泽 赏析]

敬爱的秦兆基先生是散文诗理论家,又是散文诗作家。这里我要介绍给读者的是他的散文诗佳作《都市乐章》。

作品的第一部分就提出“城市该有自己的:乐章,犹如一张名片,音乐印就的”,从音乐的角度切入一个城市的描画与概括,构思的新颖与独特,使得这篇散文诗不致面面俱到而失之罗列与浅显。作者以名曲作比,创造了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在乐曲里,会嗅到金色大厅曲终人散,鬓影衣香留下的落寞;会听到夏夜塞纳河边小草露珠最初的坠落;会见到干瘪的奶头塞进哭不出声孩子的嘴里,清泪挂在妈妈的眼边”,暗示他衡量与观察一个都市的标准,我们因此得以咀嚼到这个都市的“种种元素”,读者还能品赏这些意象散发出来的微妙与诗意。

作品的第二部分是都市味道的微妙捕捉与刻画。

我们可以读出岁月的流向与印痕、历史浓烈的风烟与细微的声息、豪华的生活与宗教的色彩、不同阶层的精神风貌以及丰饶物质的点缀,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不动声色的冷静、简洁的陈述,不加主观的评判,却产生强烈的象征效果。例如“血和火的呼啸与壁炉里蟋蟀的低吟”象征经历战争的洗礼与由此产生的思想碎片,我们可以从作者精到的描述中想象都市的种种具象。

作品的第三部分揭示出倾听都市应有的“音乐感的耳朵”,作者提醒读者应该真正读懂都市。

你能读懂“打着领结穿着正装、化着淡妆穿着夜礼服的男士、淑女,款款地走进包厢,度过的是无味的夜晚”吗?为什么他们“还不如来个‘葛优躺’,在沙发上看肥皂剧”?你能读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霸王卸甲,春天里、打工者之歌、开往家乡的列车,小城故事多、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来”吗?还有:“古典的、小资的、农民工的,不同人等的音乐正餐”?作者并不给你读懂的方法而只是提醒你观察与思考。作品的浓缩与内涵的深刻性不言而喻。

秦兆基先生描摹了都市的风貌并发现了都市深处——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尽管他们没有‘求大道’的理想,但也有塞饱肚子、养家活口,乃至改变生存状态、超越自我的追求”颇具震撼力。能不能说这篇作品并非都市面貌的简单再现,而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勾勒将处在转型期都市的和谐与不和谐、美与不美的“乐章”含蓄地展示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与探索,如何将都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者创造意象的功力令人钦佩。如“曲终人散,鬓影衣香留下的落寞”、“河边小草露珠最初的坠落”、“干瘪的奶头塞进哭不出声孩子的嘴里,清泪挂在妈妈的眼边”,写的是具有悲剧性质的画面却仍然诗意盎然,意象格外丰满;如“硝烟、断壁残垣与篆香、凤管鹍弦,血和火的呼啸与壁炉里蟋蟀的低吟”,浓烈、宏大的情状与细微、绵长的掇拾相谐和的意象动人心弦;“百丈红尘、宝马香车与静谧道院、青灯古佛,焦灼的操盘手与心如古铜的居士”匠心独具的意象寓有矛盾统一、相反相成的深刻性。

这里是大海

庞 白

没有驿站。没有古道。没有人声鼎沸,甚至没有鸟的影子。

蜿蜒的船的痕迹,在身后迅速远去、消失。

没有记载功过的碑牌。没有盛装、是非的牢笼。没有人为的历史,甚至感情的叙述。

白茫茫的、蔚蓝的、灰的、红的、黑的,无法诉说的颜色,在演变、滋生或消逝。

以物事的本质而不是升华呈现,用天底下最巨大的咸涩和苦难覆盖生命同时为生命守灵:

——这里是大海!

飘浮的石头

中断自己和自己的联系之后,我在黑夜中闭上了眼睛,把自己飘起来。现在,我终于像一块清闲的石头,回到时光中央。我终于能和时光互相提携,把对方搁到路边。

现在,我完全成为我的世界了。

为了印证此时的幸福,我断定:

一、在时光中,我只能是一块石头;

二、飘浮的石头,是幸福的石头;

三、荒芜融合粗粝,石头,就是石头。

(选自《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陈志泽 赏析]

印象中,庞白先生的散文诗短小精悍而独特新颖、思想深刻、诗意浓郁。这里与读者一起来品读他的两章散文诗。

其一《这里是大海》。

“没有”几乎覆盖了全部, 驿站、古道、人声鼎沸、鸟的影子。最常见的“有”都“没有”:船的痕迹的远去、消失,还是“没有”。没有碑牌、盛装、是非的牢笼、感情的叙述。无法诉说的颜色,在演变、滋生或消逝,也还是“没有”。作者一口气渲染许多“没有”,而只有稍加修饰或变化,如“蜿蜒的船的痕迹,在身后迅速远去、消失”(此笔亦是最后大海出现的伏笔),如“白茫茫的、蔚蓝的、灰的、红的、黑的,无法诉说的颜色,在演变、滋生或消逝”,推而广之描述对象“无法诉说”的色彩,经过“演变、滋生”或“消逝”,还是“没有”。作者的描述对象到底是什么?只有到最后一笔“这里是大海”, 才点明是大海。

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先抑后扬的手法被运用得如此大胆、独特,凸显了大海的形象与品格,从而完成了一个非常丰满、完美的海的大意象。有了这样的意象作者发出的“以物事的本质而不是升华呈现,用天底下最巨大的咸涩和苦难覆盖生命同时为生命守灵”精辟而富有诗美的议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歌颂大海其实是歌颂一种品格伟大崇高的人。歌颂大海而没有一句溢美之辞,这是意象成功创造的结果。

其二《飘浮的石头》。

作品让石头自言自语。与《这里是大海》一样,思想深刻、语言简洁、富有诗美。

作者笔下的石头竟然能“中断自己和自己的联系”、“在黑夜中闭上了眼睛”还可以“飘起来”,想象神奇又合理,这就是诗的魔法使然了。

当石头成为“一块清闲的石头,回到时光中央”后,它“终于能和时光互相提携,把对方搁到路边”,这样的奇思妙想,这样的想象方式非常新颖、独特,令人叹服。

更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竟然“化腐朽为神奇”让公文入诗而独显风流,得出的三条结论既符合公文写作的程式,语言平白,却又闪耀出异样的光芒与独特诗意,真是别开生面。作品最后的“断定”还是没有离开自白的表述方式,给石头贴上的三个标签竟然揉入浓郁的诗意:“我”,“只能是一块石头”、“是幸福的石头”和“石头,就是石头”。十分朴素而又十分富有诗意且具有深刻内涵,令人赞叹!

《飘浮的石头》凭借艺术想象,从寻常可见的平凡甚至粗鄙的石头发掘出深刻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猜你喜欢

乐章散文诗都市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谱写肌肤新乐章
散文诗八骏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散文诗漫议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