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林堂怀东坡
2018-11-21章中林
章中林
谷林堂在大明寺西侧的仙人旧馆内,在平山堂后,欧阳文忠公祠前。北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56岁的苏轼从颍州调任扬州太守。为了纪念恩师欧阳修,他建了谷林亭。亭名取自他的诗《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有北宋诗人黄裳的《谷林亭》为证:“竹也中虚谷也虚,两虚相对闲中无。月来风动时尤好,那更高人也自如。”
谷林堂原在大雄宝殿后,宋后久废。现在的谷林堂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上重建的。谷林堂坐北朝南,面阔5间,东与大雄宝殿毗连。堂上方悬挂的“谷林堂”匾额,是扬州雕刻名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贴。正中的长桌后,是端坐着的苏轼塑像。他一手持书,一手虚握拳,放在桌上,似乎在沉思着什么。谷林堂的东壁挂着扬州书画家李亚如的《谷林堂诗》,西壁挂着《赤壁夜游图》。整个谷林堂典雅雍容,书香气息浓厚。
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情谊深厚。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欧阳修是主考官。当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他很是赏识,却因误认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给了他一个第二。后来复考,苏轼的文章居第一。欧阳修因此在《与梅圣俞书》中叹道:“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正是欧阳修的一再提携,苏轼才名动京师。
苏轼一生坎坷,而扬州是他人生重要一站。“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他先后十次经过扬州。他第一次过扬州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是由京城赴杭州任通判。第二次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是由杭州转任密州。这两次过扬州,欧阳修还健在,尽管身处新旧两派的政治争斗中,但达观的苏轼依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他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第三次经过扬州。这时,欧阳修死去多年,面对平山堂上恩师的手迹,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词中既有对恩师的缅怀,又有人生无常的喟叹。
元佑七年二月,欧阳修被任命为扬州太守。三月到任,九月还京,历时半年多。他就任的时间很短,却为百姓扎扎实实地做了几件好事。
苏轼初到扬州,发现百姓为累年积欠所困,丰年过得还不如凶年。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请求朝廷暂缓清欠,没有得到应允。初夏,苏州、湖州瘟疫横行,死人过半。他再次写下《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披露百姓的悲苦。这次终于争取到“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的承诺,百姓奔走相告。
苏轼到任,正值芍药盛开。那时,扬州芍药和洛阳牡丹齐名,每年都举办“万花会”。万花会一年一度,循习而办,享受的是官僚豪绅,衙役恶吏趁机敲诈,遭殃的是平民百姓。百姓本身被积欠所苦,我们怎能只顾自己享乐?他写下《记以乐害民》这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表明取消万花会的立场。后来,他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中说:“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煞风景,免造业(孽)也。”从信中,我们能读出他与民生息的民本思想。
此外,苏轼还解决了扬州漕运困境。他要求恢复漕运古法,主张准许官船船工捎带私货出售,以免除船工生活之忧,以船为家。而如果禁止,船工会因生活窘迫盗窃官物,这于公于私都不利。他的主张为朝廷采纳,船工也因此安居乐业。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但是从未消沉。对于恩师,他时刻铭记,常常怀念;而对于百姓,他始终抱着“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态度对待,不敢稍有懈怠。苏轼在扬州只有半年,但是却让百姓永远记住了他,实现了他的“归来邻里应迎笑,新长淮南旧桂丛”的理想。今天的官员,是不是也应该学一学他,为百姓立起一块精神的高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