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幻化、探源求真
2018-11-20翁志实
翁志实
摘 要: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的优良传统。处师造化,中得心源,采山川之灵,从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这就是写生。写生是画家走向生活、觀察自然的印证和丰富传统技法、丰富生活感受积累创作素材和经验,吸取创作源泉的最重要的一环。它是画家熟悉描写对象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绘画技巧和不断增强写貌山川景物能力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意境
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崇敬、无限热爱的一种激情,并将这种激情表现出来(记录下来),这种表现出来的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是画家“心画”——对美好生活的提炼,用笔墨、色彩等绘画语言来描述“理想”中的青山绿水、飞檐峭壁、小桥人家等等。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中国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
宋人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宋代画家深入自然,以自然为师,写生之专注之仔细,对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常常是物我两忘,自由无羁的精神状态。宋人对待写生是主体精神的高度集中,以心驰骋,心与物游,心灵完全释放……
宋代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郭熙、米芾父子。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系统化。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另一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1)。
二十世纪初写生风悄然返回山水画坛,到二十世纪中叶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中国山水画也因而勃发出一片盎然生机。石涛的一句“搜尽奇峰打草稿”成为了山水画写生最生动的代言。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的优良传统,处师造化,中得心源,采山川之灵,从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这就是写生。写生是画家走向生活观察自然的印证和丰富传统技法、丰富生活感受积累创作素材和经验,吸取创作源泉的最重要的一环。“师法造化”就是向客观世界学习,以大自然为师“观天地之造化”。对天地万物写生,历代名画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卓绝的成就,其根本的因素就是他们能够置身于客观世界之中以山川景物等为老师从中吸取创作的源泉和提高绘画的笔墨技巧,陶冶自己的性情。所以才能达到凭他的一枝秃笔“画来形理意妙合自然”的境地。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以自然为师到生活中去,面对真山真水不断地进行写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深刻认识客观世界,才能画出比较好的山水作品来。
而在山水画写生及创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重视线的表现力。
在山水画写生中线的表现力也实质上是对物象的轮廓、结构、形体、质感以及画者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现。例如线如何表现对象的质感问题,它比用线表现对象的轮廓结构难度更大。因而值得我们在写生中引起重视。从我国现代人物画家刘文西笔下的《石匠》与人物画家王叔晖笔下的仕女对比分析,前者粗犷、干裂,后者纤细,前者用线凝重、古拙表现了结实粗犷的男性,后者用线如春蚕吐丝般的均匀连绵表现了女性的缠绵和温情。正如古人总结的十八描法归纳起来也只有两大类,一类是适于工笔画的线描如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等。一类是适于写意表现的线描如减笔描、折芦描、橛头钉描等这就意味着在写生中感觉到对象的质感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线条来进行描绘。
2.善用不同“线皴”技法提炼概括。
山水画中的线就是运用这种“线”来刻画山石结构的,但我们不能狭隘的去理解“线”,它是指所有用笔的轨迹与呈现的笔墨形态,如以长披麻皴、牛毛皴、解索皴、荷叶皴、折带皴、云头皴等是以线为主的画法,以线为主的各种皴法有的适于表现有植被的、土质松软纹络较长的土山山脉,而大小斧劈皴却更适合表现坚硬的岩石。运用有疏密、浓淡、粗细、枯润、刚柔、轻重富有变化的线来塑造形体,较能体现国画以线为造型基础的风格特点。
在写生中理论上的皴法与感观上的景物是有很大距离的。这些皴法并没有一一标明在真山真石上,这需要认真地领略感悟自然风貌,深切地感受自然风貌而不是刻意地模拟古人的形式。从理论上接受了传统中的皴法还需在写生中了解古代画家各种皴法创造的现实依据。通过对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岩石生成、结构规律等进行了解,以体会古人是怎样观察生活又是如何提炼概括创造艺术形象的。从而在实践中运用好这些皴法进而创造新的皴法。
不同的山石结构有不同的石纹组织,而各种多变的石纹是多种皴法的造型依据。在用线之前应是用心去感悟石纹组织再采用何种线来皴。表面光滑的石山质地坚硬,长年风化拆裂后皴纹线条清晰,有些雨披形土山结构经长年雨水的侵凌外形极为圆浑,均是“弧”形状态形成坚、斜等状,如披散的皱纹可用披麻皴等等。总之充分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剖一切真山真水以便理解“由理生法”的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线皴”之法。
如江南的气候温润,地貌平缓连绵,经常烟雨迷濛,因而产生了董源水色淋漓的抒情画面;宋代山水画家常隐居于山林之间,与自然为伴,在长期的沉浸中,他们坚持观察与写生。荆浩隐居于太行山洪谷,因惊奇异,遍而赏之。
3.自然情性,意境创造。
宋代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李成,范宽是北宋初期最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百代标程”的重要人物。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郭熙、米芾父子。另一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山水画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2)。
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空间繁荣的阶段。随着职业画家的出现、宫廷绘画的兴起及士大夫绘画的形成。山水画家人才辈出,绘画风格也绚丽多彩,或沉雄老健或平淡天真或泼墨破墨令人目不暇接。同样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也是画家“写胸中逸气”、“自娱”,与唐代“意在笔先”“心师造化”强调的意境观点是一致的。因此一些现代绘画应运而生,他们以心中的情感体验为自然加上一些西方现代造型因素便构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画面,这也是自然情性、意境创造的表现。
画家所造之境,最初来自自然真实,所以它有强烈的地域物候特征,具体实在、真实感人,这种真实又是经过画家心灵的浸润,带着画家的体温,以及他的理想、修养、格调、襟怀,以画家独造的意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有一种饱含文化韵味的朴实美,开阔、沉稳、朴素而富于灵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p189第四节《宋代山水画家和作品》
[2]中国美术简史P190-193
(作者单位: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