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018-11-20马红梅郝美竹
马红梅 郝美竹
摘要:本文以经管类大学生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方式,通过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能力与素质,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制约、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创业平台搭建不够完善,导致绩效不高,成果转化率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旧不足。以此为基础,提出高校需要努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拓宽创新创业视野,同时完善高校资源配置,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成果转化力,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007-03
创新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发展之道,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以其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特征,成为顺应时代需要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模式的转变,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愈加关注,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从传统的单向型、理论型的专业教育逐步转变成实践型、复合型的应用教育。相比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也决定要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和提升,经管类专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提出迫切性需要的同时,也拥有着更为便利的培养条件。
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要求
创新与创业能力是当代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经管类学生为切入点,研究创新创业能力特质构成要素,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方式的关键所在,抓住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提升学生亟需加强的能力和质素,本文分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三方面论述。
(一)创新能力
求真、求深、求新是重要的学术品质。求新如同上层建筑,需要有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的土石。基本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能力中包含: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兴趣培养等。思维能力中包含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等。敏锐的思维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特质。
(二)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强弱对创业是否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更是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组合有限的创业资源,创造尽可能高的价值的能力。创业能力从创业定向到创业成果,贯穿始终并影响创成企业后续发展。主要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风险规避能力。这七个能力满足了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应该具有的关键技能、心理条件和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创业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业素质与人格的培养也是关键环节。强化创业政策法规的学习,尤以民商事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为主,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外部性。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如风险意识,学会正视风险、规避风险。诚信意识,要求我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责任意识、创业者应该具备责任感,使命感,教导学生敢于承担风险,敢于接受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调能力,合作共赢。市场意识,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分析市场、把握市场尽量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二、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约因素
(一)传统观念制约
学校受传统观念制约对创新创业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大部分学校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只作为选修课程,即便开设,也只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做到有实际意义、针对个体详尽地给予指导。学生即使有创业想法,也不曾落实,不敢创业,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或者资源限制,也没有能力创业。即便真的创业,由于观念陈旧,不了解市场行情和经济发展现状,或盲目追求热点行业,导致走弯路,走死路,创业难以走上正轨,成功率极低。
(二)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
创新创业需要系统化、模块化的创业知识作为支撑,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导向性、前瞻性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组织性弱。创新创业所需资金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学校资金及部分基金会,资金渠道窄小,筹措能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平台缺失
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试错,需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飞跃,需要先行模拟、需要先行经验,这都推动着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的开发与利用。现在高校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创业信息门户,大学生创新创业只能依靠社会资源、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来获取数据、社会发展情况等资料,大大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创新创业也大多只在校园内进行,高校闭门教学,企业闭门生产,没有与企业充分结合,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共赢的创新创业校企联合体制。
(四)创新绩效低,成果转化力弱
创新创业由于资金不够充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创业技能匮乏,创业经验的缺乏导致创新创业道路举步维艰,效率低下,成果利用率低,又经常由于资金链断裂、创业项目方向不合理,前景差,市场风险等半路夭折。使得创新创业虽然开展了许多年,但发展不够充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即便成功,也难以走出校园,投入市场。尽管政府大力支持,但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无法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三、經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拓宽创业创新视野
1.扬弃传统教育观念,增强学生创新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的关注。理论创新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开拓性思维,重视实践,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实践才能存疑,才能创新。
2.高校创业教育要具有新颖性、前瞻性。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能力,指导创业方向为目的,需要了解市场行情,结合学生特质,具有新颖性、前瞻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只流于表面,更要实质性地为学生创新就业、创业提供可行性、实操性强的方案和指导。新增创业理念与指导课程,拓宽创业创新视野。创业方向也不应局限于热门行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创性、前瞻性、先导性的创业项目如互联网+创业,公益创业等,既能激励并发展创新项目,又与科技前沿、社会慈善、志愿服务等相连接,发展潜力巨大。
(二)完善高校资源配置,强化创业创新能力
1.优化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关注创业课程与创业师资,将相关课程融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老师通过创业科研指导创业课程,确保大学生获取系统化、模块化的创业基础知识。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培养实践性、多元化、灵活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增设创业中心、创业教育学院,建立稳定优秀的创业师资团队,增设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讨论会等;实践方面,可以聘请校外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等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双侧并举,共同开发学生潜力。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物质保障。经费投入不足与融资体系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加大经费投入势在必行。创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拓宽需要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与强大的社会支持力度。不止国家和政府应加大教育体系创业创新经费,如政府财政拨款、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等,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打通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基金会、非政府组织等各个筹措渠道,为创新创业教育长足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加强金融体系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放宽小额贷款,做好担保服务,尽量规避风险,建立全社会创新创业互利共赢新局面。
(三)搭建创业创新平台,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
1.强化创业信息门户,推进创业模拟创新竞赛。为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影响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资讯,可以创立创业咨询指导服务中心,引导各学院开展教育指导、举办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等活动。在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需要一个桥梁和纽带与创业实践相连接,进行项目化、模块化创业技能培训。创新竞赛、创业模拟也应运而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经管类专业的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企业管理模拟挑战赛等创业竞赛、创业模拟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影响力逐渐扩大,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
2.校企合作、工学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立项培育为方式、用竞赛评比来激励、以入园孵化为落实,系统化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可以进入初创企业实习,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为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积累经验,同时也为创业企业输送人才,度过艰难时期。专业知识借助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四)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创业创新成果转化力
1.提高创新创业绩效。创新创业不能只着眼于量的增加,还要着眼于质的提高。创新创业不能蛮干,不能没有实际意义地干,要作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意义的创新创业,正外部性地创新创业。努力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引导和激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人格特征但又有相同创业意愿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尽量选取合适方向,规避非系统性风险,学校引导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实践,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形式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增长。
2.促进科技成果孵化与技术转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应走向市场,加强与政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签订合同,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支持、方向支持与资金技术支持。创新创业团队通过与社会企业寻求合作,提高其成果转化率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学校走向市场,融合发展,互利共赢,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昆山之玉,琢而成器。本文充分结合经管类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分析了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完善高校资源配置、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期达到拓宽视野、强化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提高成果转化率的目的。推进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需要披沙剖璞、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齐书宇,方瑶瑶.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4):68-74.
[2]李亚员.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02):65-72.
[3]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0-62.
[4]陈广正,陈钧.试论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6,(10):84-86.
[5]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01):42-47.
[6]葛莉.基于CIPP的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7]睢利萍.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7-19.
[8]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7-29.
[9]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