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
2018-11-20吴海生
吴海生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认为:现在的语文中考很少对课本直接命题,尤其是现代文的教学显得事倍功半。殊不知,课本的教学单是对作文就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怎样让荟萃名篇佳作、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活力的新教材这个“例子”放射出的迷人的光辉,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实践,笔者以为,在不违背“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作好单项训练,最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起来,有下面几种做法。
一、拓展课文,激活作文
1.适当留白,激活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文学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来说,依据语言大于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的理论,它的主题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所以,适当的留白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开出美艳奇葩。教师要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不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死结论,而要把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七年级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后“探究·练习”第一题就是此类:请读读文中两段文字(略),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在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这种训练,篇幅不限,观点不限,学生大多有感而发,又可随堂练习,很适宜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练习。
2.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语文怕作文”,硬性写作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以就课文的内容与写法等方面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写作,激发写作灵感,使其有话可说。
课文《春》的教学中,学生知道朱自清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去感知春天的,他敏锐地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质地、音响以及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将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知道学生写夏秋冬,或者简单易行地模仿此文的结尾,以人喻景,写三个比喻,都是有益的。如此训练,作文犹如找到了水源,文思泉涌。
3.精心拟题,大胆设计
课文教完后,教师不一定千篇一律的布置“××读后感”的题目,对课后的一些小练习可大胆取舍,另觅蹊径,别出心裁,有所创新或超越。
课文《故乡》“探究·练习”四是要求背诵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最后关于路的三段文字,此题可布置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作仿写练习和话题作文练习。
二、借鉴课文,作文反刍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是:学学牛吃草(反刍),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课文的优美句式、整体构思模式、精妙表现方法等都可以给你提示,供你学习。尤其在考场作文中,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作文质量,又会在潜意识中得到阅卷教师对你学以致用技能的赏识。
1.拟题上有所启示
科普说明文《国宝——大熊猫》的标题,妙就妙在用了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不仅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而且引起读者的注意。学生写作拟题时,应该敢于标新立异。
2.立意上善于发现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学习作者这段话后,作文立意时就应该尽可能的从课文中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力争新颖别致。
3.内容上直接引用
如写童真童趣,课文《幼时记趣》、《月迹》等就有很多素材可以引用。写农村的民风民情,引用《社戏》和《本命年的回想》中的相关情节,随手拈来,省心省力。写水,可引用从《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和《绿》中积累的相关语句。写景状物,引用《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等文言文中的骈句,达到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效果。
4.构思上借鉴效仿
古诗《赤壁》的以小见大,古文《爱莲说》的借物喻人,散文《白杨礼赞》的寓意象征,议论文《学问和智慧》的辩证统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照突出等,在复习时,应多加以重视。
5.结构上翻版套用
如《春》的并列式,《松鼠》的總分式,还比如:学习《我的老师》一文写人记事应该有主有从,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方法,学习《三颗枸杞豆》形成悬念,引出回忆的倒叙方法。
6.手法上触类旁通
课文中值得学习的写作表现手法很多,如《童年的朋友》抒情式的议论,《题破山寺后禅院》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在烈日和暴雨下》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囚绿记》托物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飞红滴翠记黄山》灵活转换角度的写作手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月亮人格化的手法等。
7.文笔上学用仿写
除了课文里词语在作文的学以致用外,文笔上学用仿写效果明显的当数精美的句式。值得仿写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蔚蓝的王国》中由许多形容词形成的优美句式,《晚秋的原野》中比喻排比相关相连的句子,《阿里山纪行》中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句子,《白杨礼赞》中四个不断加深表达意思的反问句式等等。
【文中的教材举例皆为苏教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