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矛盾观
2018-11-20李晓旭
摘要: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论持久战》这篇著作中,用哲学思想研究了抗日战争问题,《论持久战》既是一部军事科学著作,也是一部生动的、丰富的哲学著作。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看待抗战问题更加广泛、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他在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本质,运用发展的观点考究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况,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正确的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出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矛盾论;普遍性;特殊性;宇宙观
一、毛泽东矛盾观形成的背景
《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那时候我国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用德波林学派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冒充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否认和违背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彻底批判和粉碎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便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全面爆发,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變化。因此,如何应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这种新形式,以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同样成为全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矛盾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毛泽东矛盾观主要内容
《矛盾论》主要阐述了几个主要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同时还指出,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研究目标。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承认事物之间的矛盾,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两种宇宙观主要内容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阐述了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两种宇宙观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分析了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揭示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批判了形而上学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的错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宇宙发展学说的根本观点,只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才能科学地解决事物的矛盾。此外,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认为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是由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现实。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唯物辩证法把事物发展的内因摆在第一位,但并不认为外因无关紧要。外因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变化的条件,缺少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事物就不会发生变化。条件的好坏,对事物的变化又有加速或延缓的影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教导人们善于发现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主要内容是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并说明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性;揭示了只有认真研究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这两种情形,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里就明确指出了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是不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随着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是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
三、毛泽东矛盾观的现实意义
任何事物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发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矛盾》中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如在《论持久战》中就体现出来其理论的指导意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以后,国民党停止了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之间的矛盾,因此停止内战,形成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矛盾论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策上面也具有指导意义,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这是一般的方针,但具体的方针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一般方针与具体方针的策略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在作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变化是决定的,作战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联系的、变化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的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泽东的《矛盾论》不仅为抗战期间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巧妙地展现了善抓矛盾的治党艺术。习近平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针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习近平的治党策略,从改作风入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同时紧抓组织建设。上任伊始,他即把改作风作为矛盾的主要抓手。习近平也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细节中,都体现出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了关键、找准了重点。
熟知《矛盾论》对我们日常生活也具有指导意义,正确的认识矛盾,认识事物运动过程中矛盾的本质,使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过对症下药。面对矛盾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矛盾的存在,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
作者简介:李晓旭(1991-)女,汉族,江苏省宿迁市,南京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