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六姐妹沂蒙大地上最美的姐妹花

2018-11-20刘建波刘翠霞

旅游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淑英沂蒙陈毅

刘建波 刘翠霞

红色记忆

巍巍沂蒙山逶迤绵延,滔滔汶河水奔流不息,沂蒙老区这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哺育了无数英雄的人民。

蒙阴县烟庄村“沂蒙六姐妹”,便是这些英雄的沂蒙儿女的杰出代表。当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她们,出身苦寒,有的是童养媳,有的是逃荒户的女儿,但她们英勇支前,为子弟兵送军粮、做军鞋、看护伤病员、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她们烙的煎饼.曾经养育了中国革命,她们缝制的军鞋军衣,支援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六朵姐妹花,每一位的背后都是一座山,默默地支撑着人民军队。

她们的名字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皮打仗!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150多户人家的烟庄村,成年男子都随部队到前线了,连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给解放军当向导去了,这个小小的山村便成了“女人国”。

我军为了创造围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机,在这一带频繁运动。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区上经常派下任务,需要有人操办。当时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因有腿疾,行走不便,而且,乡亲们为避敌机轰炸,都疏散到山沟里去了,下个通知要跑遍几座山,工作很难完成。

“沂蒙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商量,我们都是党员,为了前线的胜利,村里的工作咱应当担起来。大家经过合计,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其他人分别担任文书、财粮员、公安员等职务,共同挑起了领导全村的任务。战士们需要支锅做饭、添米购莱、歇脚住宿……她们都一一办理得顺顺当当、贴贴切切,受到指战员们的敬佩,“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队伍中间传开了。

一天她们接到一份紧急通知:解放军的骑兵战马需要草料5000斤,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

全村百十戶人家,平时不用10分钟就可集合,可眼下都潜伏在山沟里,村里冷落寂静,凑草料就得翻山越岭。那时,虽然她们正当年轻力壮,但毕竞都是缠过脚的,爬山越岭实在不便。尤其是伊淑英,身怀有孕,行动更是困难,张玉梅了解她的难处,让她返回村里干些别的工作。伊淑英刚往回走了几步,听到远处战马嘶鸣,放眼一看,大路上正开过来一队骑兵。她立刻又折回头,继续往山上爬,姐妹们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说:“‘兵马末动,粮草先行。队伍正在开进,我怎么能往回走呢?!”

一道道山梁爬上爬下;一户户村民进行动员。短暂的几天,一担担谷草、一袋袋料豆就配齐了。两天之后,她们又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再运往前线,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

区上连续下发了3份紧急通知,下达了3批军鞋任务,总计245双,要求5天完成。烟庄村妇女们毫无怨言,又默默地拿起了针线。

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每针都要经过锥眼、穿线、走线、拉紧。当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做军鞋,做鞋搓麻绳要用腿帮忙,时间长了把腿都磨破了,手也不行了,实在累了就躺在地上打个盹。针针线线都寄托着姐妹们的无限深情,沂蒙山人的心都纳进了这鞋底里了!

纳好了鞋底,要纳鞋帮,冀贞兰犯了难。鞋面布不够了,她翻了针线筐,找了橱子柜,旮旮旯旯摆弄了遍,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布料。她想了想,便把自己正穿的衣服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

村里最穷的杨化彩,家里只有她和刚满4岁的儿子,生活拮据。第二天下午凑鞋时,杨化彩第一个交出来4双军鞋,她的儿子抱着军鞋,穿着盖不过肚脐的小褂,依偎在妈妈的身旁,许久不愿把鞋放下。村里的人谁不知道,这孩子长这么大,还没穿过一双鞋呢!

在整个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日日夜夜里,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都是这样忙碌着,操劳着。据不完全统计,烟庄村的乡亲们在六姐妹的组织下,共为部队烙煎饼7.5万公斤,筹运草料1.5万公斤,运送弹药3000多箱,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陈毅为她们取名“沂蒙六姐妹”

陈毅元帅说过一句至今听来仍让人震撼的话——“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就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

冀贞兰老人生前回忆第一次见到陈毅的情景。“骑一匹马过来,打着绑腿,不知道他是谁,很和蔼的一个人。”后来有一天,区里通知六姐妹去蒙阴的指挥部。在那里,冀贞兰再一次见到上次骑马的那个人,很亲切地询问姐妹们这些日子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问完情况,那个人就笑着说,给你们起个名宁吧,说叫大嫂呢,你们还有没结婚的呢,叫大姐吧,还有结了婚的,十脆就起名叫“沂蒙六姐妹”吧。

冀贞兰这时知道这个人是个大首长,但还不知道他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很多年后,在孟良崮纪念馆里看到陈毅的照片,冀贞兰觉得面熟,旁边的人告诉她那就是陈毅。

“子子孙孙都要听党的话”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解放后,她们继续做着鞋垫,到部队慰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沂蒙儿女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

1996年9月,杨桂英的外孙郑伟高中毕业回到村后,杨桂英领着第一个在镇上报了名参军,而后,顺利地通过了体检、政审。1998年冬季征兵时节,伊廷珍领着两个孙子从烟庄村赶来报名应征。伊淑英则送完儿子又送孙子参军入伍。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抗洪捐了200元,汶川地震捐了200元。”伊淑英淡淡地说。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她们在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1947年6月10日,当时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支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在她们的带动和影响下,蒙阴县拥军优属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继1996年荣获“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之后,又连续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军区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

现在,“六姐妹”都已经不在了,当年她们以柔弱的身躯参与到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值得永远秉持的精神和永远葆有的敬意。迟浩田将军曾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2009年,一部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炯庄村开馆。

“沂蒙六姐妹”,永远的姐妹花。

猜你喜欢

淑英沂蒙陈毅
蔚淑英作品
兵王要飞(连载)
兵王要飞 (连载)
兵王要飞(连载)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 弘扬光大沂蒙精神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