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点亮创意
2018-11-20王媛媛
王媛媛
摘要: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收藏性与价值性,优秀的美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精妙的构思与精湛的功力,尤其美术素材的积累对创作者的作品题材与创作思路大有裨益。中国有句俗语,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创作者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则能很好的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基于生活素材进行美术创作,回归生活,点亮创意,升华美术作品的意境,创作出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本文探讨基于生活素材的美术作品创作思路,提出几点基于生活素材提高美术作品创作水平策略,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回归生活;点亮创意;生活素材;美术作品;创作
生活是美术素材的源泉,而美术作品的创作是把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提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可以说,美术不但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升华生活素材的体现,从而实现物质世界向精神层面的转换,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层次。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创意,美术作品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蕴含着真实、生动的生活体验,让观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功力与张力,看懂作品中的內涵而产生共鸣,拉近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这也是作为美术创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基于生活素材的美术作品创作思路
(一)发现生活素材
搜集素材是创作者进行美术创作的必经过程,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名美术创作者,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素材,经过日积月累逐渐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在生活中,创作者可以随时记录与创作有关的素材,还可以具有针对性的搜集。美术创作者要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擅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不同形式,生活与艺术息息相关,只要创作者能认真、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多样性,甚至一瞬间的触动都会激发创作灵感。越是贴近生活的创作题材,越具有生命力,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深厚创作功底。
(二)挖掘素材特点
美术创作属于艺术文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较强的生活性、艺术性,优秀的美术作品内,我们可以看到凝缩着生活素材的精华。生活中提供的素材多种多样,很多创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而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却缺少生命力与吸引力,这是由于创作者没有挖掘生活素材的特点,使作品较为空洞。每种生活素材都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包括直观上的、感情上的,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创作者要挖掘出生活素材的特点,把对事物的看法与想法进行艺术转化,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只有不断挖掘生活素材的特点,再经过切身体验与感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三)升华生活素材
创作者积累的生活素材越多,越能充分表现出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创作者要擅于升华生活素材,把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思路上的排列与重组,再经过艺术思维的加工、创新,通过画面展示给观众。升华生活素材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思路的创新过程,创作者按照素材的内容与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几何透视等多角度进行提炼和筛选,运用绘画技能与表现手段,创作出充满活力与张力的美术作品。简单的说,升华生活素材就是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形成新的艺术形态供人们观赏。
二、基于生活素材提高美术作品创作水平策略
(一)提升创作素养
创作者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创作素养,积极为创作做好精神和物质素材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积极积累经验,还需要对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等相关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让自己的创作空间得到有效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优秀。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创作者在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需要以宏观的角度,多方位地对其进行观察,进而提炼出其内外联系和本质规律,将自身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作者要培养创新思维。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需要将某些具体人或者物进行解构,使之转换成全新的形象,或者将画面中一些生活物象和具体的生活背景进行有效融合,使之形成具有抽象性的生活场景,让人、物以及背景等要素有机融合,让画面变得真实、自然。另外,还要学会挖掘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其中的文化精髓,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其融入作品,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作品审美感染力。
三、结论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也为美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创作者经过切身的生活体验而产生不同的生活感悟,经过构思、筛选等系列创作流程,把精美的作品展现给观众。由此可见,生活素材的积累直接影响着美术创作者的水平,因此,创作者要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从生活素材中摸索创作思路,擅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与美好,不断激发创作灵感,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形象化、艺术化,为人们创作更多精美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徐欢.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5 (06).
[2]李梅.如何指导师范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构思[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