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情节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关系
2018-11-20肖芸
肖芸
摘要:小说中的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情节有重要作用。通过小说中具体例子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小说可通过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塑造及烘托人物形象,引出情节的开端;间接描写能够暗示人物心理,从而进一步暗示人物行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环境暗示人物行动,推动情节发展;最后,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可丰富故事情节。
关键词:情节;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一、概念的界定
情节,即小说中的因果关系,由一定的“因”而发生的一件事情或一连串事情,称为“果”,因与果联系,即故事情节。
间接描写,关键在于“间接”二字,与直接描写相对。陈元勋把间接描写定义为:不直接描写某种对象或内容,而通过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人物间接地进行描写,或通过某种描写内容以暗示的一种描写方式。
侧面描写,主要作用是烘托,与正面描写相对。不正面描写某种对象,而用与该对象相关的其他对象或内容的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共同点是,其对象都包括:人物(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场面。此外,通过这两种描写方法都可丰富情节,对情节的产生和发展起推动作用。二者的不同点是,前者的关键是“间接”,而后者的关键是“烘托”;二者对人物形象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前者主要帮助直接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后者则主要辅助正面描写以烘托人物。
二、情节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关系
首先,小说可通过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塑造及烘托人物形象,为情节的构成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通过间接描写暗示人物心理,透过人物的心理,可大致推测出下文的情节发展。再次,通过描写环境这种间接描写,可以暗示人物接下来的行动,从而为故事情节作铺垫。最后,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能够丰富故事情节。
(一)塑造及烘托人物形象
1.间接描写
(1)他人之口述
如《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听了道:‘嗐!我的老老,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一般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严了些。”
通过周瑞家的口述,可知王熙凤是个伶牙俐齿且治家有方的当家主母,进一步塑造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为今后凤姐的举止行为,如惩罚丫头、拷问小厮作铺垫,伏下后文。
(2)他人之视线
如《红楼梦》第三回:“只见三个奶妈并五六个丫鬟拥着三位姑娘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膩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捵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透过林黛玉的眼,对迎春、探春等人物形象作初步塑造。作者对“三春”的首次较详细的外貌描写通过黛玉的視线描绘出来,迎春“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为她今后只知退让,任人欺侮的行为以及悲剧结局作下铺垫。而探春则“顾盼神飞,文彩精华”,塑造出她英爽刚毅,大气开朗的性格特点,为其此后主持改革大观园埋下伏笔。
总之,间接描写能塑造人物外在形象与人物性格,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引出情节开端。
2.侧面描写
(1)环境描写
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此处侧面描写探春闺房,屋子空旷大气,烘托出探春雍容大气的性格,也暗示了她是大观园热热闹闹、引人注目的诗社活动的发起者。此外,探春房内有颜真卿、米芾等的墨迹,更烘托出探春的刚劲与从容洒脱。
(2)场面描写
所谓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场面描写往往可以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形象,如《红楼梦》第七回:“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众人喝他不住,贾蓉忍不得便骂了几句……凤姐在车上说与贾蓉:‘还不早些打发了没王法的东西!留在家里,岂不是害?”
通过焦大喝酒闹事,众人拿他无法的场面,烘托王熙凤精明能干的形象。看似描写场面,实则借这件事烘托王熙凤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王熙凤凭借着自己治理家务卓越的智慧和才干,摆平此事。由此可见王熙凤是可独当一面的,这也为她今后料理秦可卿的丧事和协理宁国府埋下伏线。
(3)人物行动
用他人的行动,可侧面烘托描写对象,例如《聊斋志异》卷二《婴宁》中王子服遇到婴宁后的行为:“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正面描写婴宁的文字只短短几句,却用王子服遇见婴宁后的种种行为,极力烘托婴宁的美貌,正是婴宁的美丽和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王子服“忽忽若迷”,为接下来王子服到西山寻找婴宁的情节作铺垫。
(4)人物心理
如《红楼梦》第三回:“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通过林黛玉的心理独白,把王熙凤泼辣霸气的性格侧面烘托出来,从而令王熙凤首次登场,并为王熙凤后来的霸气泼辣行事作铺垫。
(5)人物外貌
用他人的外貌烘托人物形象,如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罗马》对阿尔邦诺女子安农齐亚达的描写片段:“人们一遇见她,就都呆若木鸡地站住了:帽子上插一朵金花的平民出身的纨绔子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之声;穿豌豆绿雨衣的英国人在他漠然无情的脸上画出一个疑问号;长着范达克胡子的画家比谁都更长久地老站在一个地方……”
通过描写人们见到安农齐亚达后的面部表情,侧面烘托女子的艳丽,纨绔子弟表现出惊讶的神态,连面无表情的英国人都对安农齐亚达的容貌感到惊讶,画家则呆呆的站在原地望着她,一动不动。可想而知,安农齐亚达是多么“艳绝人寰”,正是安农齐亚达的美丽令公爵一见钟情,由此产生了之后公爵在城中竭尽全力寻找她的一系列事情。
(二)通过间接描写暗示人物心理
间接描写可以暗示人物心理,通过人物心理以引出下文,即推动情节的发展。
1.人物行动
《醒世恒言》第三卷:“秦重慌忙也坐起来,知他要吐,放下茶壶,用抚摩其背。良久,美娘喉间忍不住了,说时迟,那时快,美娘放开喉咙便吐。秦重怕污了被窝,把自己的道袍袖子张开,罩在他嘴上……”
这段是对秦重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通过“慌忙坐起”、“抚摩其背”等动作,间接描写出秦重对美娘的喜爱与痴情,表现了秦重对美娘的怜惜,以人物行动描写暗示秦重的心理。又因秦重的这些心理活动,使他从此对美娘痴心不改,由此可大致推测此后情节。
2.人物语言
《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龙香道:‘我自采花……他深深作揖,央我致意姐姐,道姐姐是佳人,他是才子。你道好没廉耻么?素梅道:‘说轻些,看来他是个少年书生,高才自负的……”
用素梅的语言间接暗示了她的心理活动,即对书生有几分心动,不肯让他人责骂书生,且塑造出一个性情温婉的淑女形象,这句话让龙香知晓了素梅的心事,暗地里撮合二人,最后促成了二人的婚姻。
(三)通过环境描写暗示人物行动
1.自然环境描写,如《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稍神,好不有趣。”
这一段描绘白雪皑皑的琉璃世界,远处青松翠竹,红梅如胭脂,寒香扑鼻,正是这般清冷动人之景,勾起众人作诗雅致,引出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亭即景联诗的事,后来又有众人歌咏梅花的情节。通过这样的自然环境描写,能暗示人物行动,引出下文。
2.社会环境描写,如《红楼梦》第三回:“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扶着婆子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
通过对贾府的环境描写,极力刻画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同时也显示了贾府尊贵的社会地位。林黛玉初来乍到,受到了贾府的震撼,她对贾府必是自卑且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的,因此之后的许多行为才表现得敏感脆弱。
(四)通过间接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两个脸对脸,胸对胸,交股叠肩,且是偎抱得紧,分拆不开,叫唤不醒,体尚微暖,不生不死的模样。……乐公分开人众,捱入看时,认得是儿子乐和,放声大哭道:‘儿呵!你生前不得吹萧侣,谁知你死后方成连理枝!……喜公、喜母到抱怨起来道:‘你乐门七辈衣冠,也是旧族。况且两个幼年,曾同窗读书,有此说话,何不早说?如今大家叫唤,若唤得醒时,情愿把小女配与令郎。”
通过他人视线,将主人公被救起来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古代男女授受不亲,但乐和却与顺娘紧紧拥抱分拆不开,他们行为如此亲密,超越了平常界限,为接下来喜公、喜母愿把女儿许配给乐和的情节作下铺垫。通过乐和父亲之口道出乐和对顺娘的一片痴心,令他最终抱得佳人归。通过间接描写,直接推动情节发展。
(五)丰富故事情节
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能够丰富故事情节,具体体现在《老残游记》第二回:“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先细致描绘门庭若市、座无虚席的场面,烘托白妞说鼓书的卓越技艺,后用众人屏气凝神的动作神态描写以及针落有声、万籁俱尽的场面描写进一步烘托白妞精彩绝伦的唱腔。通过侧面描写,使情节得到丰富。
综上所述,小说中的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对于引出情节的开端,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丰富故事情节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小说中的间接与侧面描写。
参考文献:
[1](明)笑笑生著.金瓶梅[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
[2](明)冯梦龙编.醒世恒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明)凌蒙初撰.二刻拍案惊奇[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清)蒲松龄撰.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清)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清)刘鹗著.老残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俄国)果戈里著.彼得堡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9]陈元勋.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上)[J].写作,2012 (Z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