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暑赋特定意象的选用
2018-11-20李少慧
李少慧
摘要:作为一种讲究文采、韵律的特殊文学体裁,赋本身就与“意象”二字关系密切。通过研究汉魏六朝暑赋文本发现,以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暑赋中出现了大量的特定意象,这些意象的选用除了与阴阳五行观念有关外,更多的是以自然为中心的景态摹写。
关键词:暑赋;意象;直观感受
作为一种讲究文采、韵律的特殊文学体裁,赋本身就与“意象”二字关系密切。汉魏六朝暑类赋现存共有11篇(1),其中杨修《大暑赋》佚(2),嵇含《困热赋序》只有序而无文。
汉魏六朝的暑赋,主要描写人们对于夏天“热”这种境况的反应和无奈,以“暑”喻“热”。通过研究汉魏六朝暑赋文本发现,以邺下文人集团为代表的暑赋中不仅有赋类作品的共同特征,还出现了大量的特定意象,这种意象的选用除了与阴阳五行观念有关,更多的是以自然为中心的描摹。
一、暑赋创作背景
纵观暑类赋的年代,发现其与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3)的主要活动时间相近,因此,暑赋类极有可能就是他们“出题奉作”的产物。而“出题奉作”自然带有游戏和应酬的性质,但也就是这种性质,既拓宽了辞赋题材,又促进了辞赋题材的日常化。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们在游戏和应酬中,即时即景地写作,开发出了暑赋这种新题材。
曹植、刘桢、王粲、陈琳、杨修都写过《大暑赋》,但也仅有曹植和王粲的作品保留最为完整,其他人的作品或残缺不全,或彻底亡佚。而繁钦作有《暑赋》,名字与《大暑赋》差之一字,是否也参与“出题奉作”无据可考。纵观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四人的《大暑赋》,极尽描写暑热,颇有酷热难耐之意。而繁钦的《暑赋》,在表现暑热上就差一些,同时在形式上也与其他四人的不同。至晋,出现了傅玄、傅咸、嵇含、夏侯湛、卞伯玉等人的赋作,这些作品既有对人物情态的刻画,也更为关注社会人生,可谓继承邺下文人集团之特长,承继邺下文人集团的余韵。
二、与阴阳五行观念有关的意象选用
通过对暑赋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诸如“祝融”、“羲和”等词语在暑赋中被大量采用。这些词语,深受古代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如繁钦《暑赋》中“林钟纪度,祝融司节”、曹植《大暑赋》中“炎帝掌节,祝融司方”(4)、夏侯湛《大暑赋》中“祝融纪节”、卞伯玉《大暑赋》中“惟祝融之司运”等句子均出现了“祝融”。祝融为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历史上有多位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春秋战国时期祝融成为掌管火的官员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即载:“火正曰祝融”。而刘祯《大暑赋》“羲和总驾发扶木”中有“羲和”。《山海经》中云:“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后之妻,生十日。”因此,羲和可以说是对夏季的代指。然而,古代不仅以五行配四时,还以五色配四时,《尔雅·释天》云:“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因此,朱明就成了夏季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古人的思维时时都在被阴阳五行观念左右,这一思维自然也体现于文学创作方面。
三、与个体直观感受有关的意象描摹
王友胜在《中國古代诗歌意象论》中也说:“意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象指自然之物,意象合而称之,则是指寄托着诗人丰富情感的客观物象或凝聚在自然之物中的诗人的自我情愫。”在汉魏六朝暑赋中,由于特定的身体感受引发内心强烈的心理体验就被写入了作品之中。
众所周知,春生夏长是四时物候的基本顺序,而在夏天各地方普遍高温,于是“热”就成了夏天一个典型的状态,所以文人们的夏赋基本上是统一基调:热,还出现了如火、炎等意象,如陈琳《大暑赋》“温风郁其彤彤,譬炎火之陶烛”,刘桢《大暑赋》“赫赫炎炎,烈烈晖晖。若炽燎之附体,又温泉而沉肌”,王粲《大暑赋》“气呼吸以袪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都是对暑热直观感受的描摹。还有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如夏侯湛在其《大暑赋》中有“上无纤云,下无微风“句,则是对整个暑热氛围的描写。而曹植、刘桢更是对人们对于暑热之烈进行了侧面描写。曹植《大暑赋》云“机女绝综,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跡,向阴者不会而成群”,刘桢在其《大暑赋》也有“兽喘气于玄景,鸟戢翼千高危。农畯捉蹲而去畴,织女释杼而下机”,但显然两个人都对农夫织女因不堪暑热而停止劳作进行了客观描述,并未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从侧面突出了酷暑之烈,人们难以忍耐。
暑热到底有多难耐,王粲、傅咸、嵇含在其赋作中均有所描述。王粲在其《大暑赋》中云“气呼吸以袪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体烦茹以于悒,心愤闷而窘惶”,傅咸在其《感凉赋》中也说“珠汗陨于玉躬兮,粉附身而沾凝”,嵇含更是居于陋室“外因流汗,内怀烦叹”(《困热赋序》),因“湫(一作小)巷不来清风,短庑(一作薕)不足增荫”,更是感觉“口餍珍味,体逸高廊”。而繁钦则在“大火飏光,炎气酷烈。沉阳腾射,滞暑散越。区寓郁烟,物焦人渴”中,烦闷异常:“温风淟涊,动静增烦。虽讬阴宫,罔所避旃。”于是自然想要一些凉爽:“阴气聿升,觊风载扬。忽轻箑于坐隅兮,思暖服于兰房。”(傅咸《感凉赋》)
由此可见,汉魏六朝暑赋基本上是以夏日各种物候的表现来衬托酷热难耐,是对人们对暑热难耐的直观感受进行描写,从而引发人们的向凉之意,涉及到的社会人生内容较少。而对于夏日的感受,也没有因人而异。
四、小结
中华文明历来以自然为法,以天地为师,这种情结显著地体现在文学创作中。纵观汉魏六朝的暑类赋,基本上都是写“热”这一情状,所运用的景物也很单一:日头、汗水和动植物。但“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才能苟引起人们关注花开花谢,从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候的萌发灭寂,引发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激荡起内心的情感。有感而发也好,“出题奉作”也罢,都是由于文人们内心情感出现强烈波动,促使他们诉诸笔端。而这种从自然万物中寻求写作内容的思维特征,成为汉魏六朝岁时赋的主要写作手法之一。
注释:
本文述篇目数量,主要依据《艺文类聚》和《历代赋汇》的取赋原则,结合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确立研究对象,并参照程章灿的《魏晋南北朝赋史》作为补充。
关于杨修作《大暑赋》,《文选》有:“是以对鹖而辞,作<暑赋>弥日而不献。”李善注:“植为<鹖鸟赋>,亦命修为之,而修辞让。植又作<大暑赋>,而修亦作之,竟日而不献。”由此可见,杨修曾作过《大暑赋》。原文见于《文选》卷四十《答临淄王笺》([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64页),又见于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3页。
邺下文人集团主要以以曹氏父子为代表,包含了竹林七贤、繁钦等人。
本文所引用赋作原文,均出自严辑全文《全后汉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年
参考文献:
[1]王友胜.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1998 (4).
[2]汪裕雄.意象与中国文化[J].文艺理论研究,1993 (6).
[3]刘琦.文选赋中的生命哀伤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7 (6).
[4]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