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翁诗集》看魏耕在抗清活动中所建立的关系网
2018-11-20邓雅姿
邓雅姿
摘要:魏耕是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在明亡之后,为抗清事业奔走辗转于各地,与多人来往,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为抗清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魏耕的诗集《雪翁诗集》出发,着重探讨魏耕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时间的抗清活动中,与其他抗清志士的交往。
关键词:魏耕;《雪翁诗集》;抗清;交游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逃往台湾。清庭一边从军事上打击郑军,一边制造了一起株连甚广的大案“通海案”,打击抗清义士和明朝遗民。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魏氏为顺治十六年己亥郑延平率舟师攻南京之主谋者”。(1)所以在清初“通海案”中,浙江遗民诗人魏耕则是被打击的首要人物。
一、魏耕的生平与《雪翁诗集》
魏耕(1614-1662),浙江慈溪人。原名壁,字楚白。甲申后改名耕,字野夫,又字白衣,号雪窦山人。魏耕的一生,大致可以以甲申之变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一)读书入仕时期
魏耕出生于一个世胄之家,“祖宗以还,世有显人,为清白吏。”(2)魏耕小时候就很聪慧,其从弟魏霞在《明处士雪窦先生传》中说道:“先生初颖异,七岁从先君学,日诵数百言,覆背如流。先君束之严,母朱孺人谓之幼,乞少宽之。先君曰:‘吾爱之甚于嫂,念此儿资性不凡,异日当以文章名世,傥学少驰,不成大器,予之咎也。”就是在这样的刻苦学习之中,魏耕成为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少年。
可是在魏耕十四岁的那一年,他就家道中落了。明天启七年(1627),“年十四,朱孺人卒,忠显公携先生至霅川课读。弱冠赴童子试,归安县。”(3)然而在他的母亲去世不久之后,魏耕的父亲也溘然长逝。魏耕就这样成了孤儿,为谋生计,“学为衣工于苕上”,(4)学业也就只能暂停了。
但这种困境没有持续多久,据《慈溪县志·本传》记载,魏耕便因为“能读书,有富家奇其才,客之,寻以赘婿居焉。”成为了时大理卿凌义渠之侄、湖州书吏凌祥宇的女婿。于此,魏耕的学业得以继续,参加了童子试,考取了生员,成为了廪生。
至此,便是魏耕人生的前一部分。在这段时期里,他勤奋刻苦,读书应举,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与同期其他儒生并未有何不同。然而这一切在甲申之变后,都发生了变化。
(二)抗清志士时期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京城,明朝灭亡。面对着国破家亡的惨状,魏耕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之中。在魏霞的《明处士雪窦先生传》中写道:“先生悬衣冠于堂上,北面稽首曰:‘予虽在草莽,亦君臣矣。”可见,在这种危急时刻,魏耕开始了自己人生后半段的抗清生涯。直至康熙元年(1662)被歹人告发,英勇就义。
魏耕留有《雪翁诗集》十五卷,另附录诗评一卷,传记序跋题赠一卷。《雪翁诗集》,最初实为《息贤堂集》,只是后来由于“通海案”事发之后,魏耕的诗集遭到了禁毁,颇有遗散,后人便重新校订为《雪翁诗集》。
二、魏耕抗清斗争中与他人的交往
《雪翁诗集》的诗按体裁分,其中有部分诗可以说是纪录了魏耕抗清斗争中,所感受到的的一系列家国之痛与发生的斗争内容,并且能找到一些魏耕在抗清斗争中,与其他志同道合之人的交往活动。而魏耕的这些抗清活动,也是与他的交往活动网络相辅相成的。
(一)与遗民的交往
魏耕本身就是明朝的遗民,在明朝灭亡之后,他虽然没有明做官,但还是在一开始就选择了守节。
在张寿镛为《雪翁诗集》所写的序中说道:“先生筑息贤草堂于吴兴郡城东南,别鲜山之阳。为东晋沈桢、沈聘避难栖隐之地,与弁山壤相接也。”“前有渡名曰:‘息贤,盖二沈名此渡以自寓肥遯之意。而余既遭乱,遂书其额于草堂。”(5)可以看出,在战乱初期,魏耕选择了一条归隐山林之路,隐居避世。
但面对着国家民族的危难,他很快便从这种隐居生活之中走了出来,投身入反清复明的大业之中。而魏耕想要进行抗清大业,则必定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取得联系,才能进行。
所以,在《雪翁诗集》里,就记载了魏耕与明朝遗民的一系列交往,同时,也能窥探到他的一系列抗清复明活动。
《雪翁诗集》卷七有《宿九江》:“井邑新汤火,烝黎方倒悬。偷生知未免,不敢薄张謇。”以及他在《雪翁诗集》卷一得的《岁暮远游与峤崿二稚子》中写道:“遥闻庐岳秀,欲卧香炉顶。瀑布落九天,岩树啼猿冷。逍遥叩东林,耽玄意深省。”卷十还有《别稽山刘廷俊、吕弘烈、徐芳声、李文达、毛奇龄、钱豁诸公将访庐山》,很明显魏耕是到过九江和庐山一带的。而魏耕去九江又有什么目的呢?
当时九江一带形势危急,民情激愤,魏耕去九江应该是与如火如荼的抗清事业有关的。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江西一带,并且在诗中将自己比作张謇,不谓艰难险阻出使西域,很显然他此行并不只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拜访好友,而是肩负着传达抗清信息、互通使命的责任的。
不仅仅是江西一带,《雪翁诗集》中有一首《归吴兴草堂,寄怀吴门周灿、顾樵、徐松、周安、徐耿、吴炎、沈自铤、顾万祺、潘柽章、周抚辰诸子》,魏耕在詩中写道:“相爱相将尽故人,一歌一咏壮颜色。”可以看出,魏耕在吴地所接触的这些人,都是他的故人,都和他有些较多的交往。
除此之外,魏耕还在抗清大业中与祁班孙、祁理孙、朱士稚、钱缵曾、陈三岛、张近道等,均在抗清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在《雪翁诗集》中均有体现。
(二)与二臣的交往
在《雪翁诗集》,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魏耕除了与清朝政府坚决抗争的遗民的交往外,还能看到他与钱谦益和吴伟业的交往。而钱谦益与吴伟业都是出仕过清朝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二臣。
在明末清初之时,世人对于出仕清朝的明代大臣,无不是深恶痛绝,批判之词不绝于耳。所以钱谦益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是颇多骂声,为众人所不齿。
可是,许多当时著名的遗逸人士却都在顺治后期与钱谦益、吴伟业颇多过往。魏耕的《雪翁诗集》里就有两首关于他和钱谦益来往的诗,一首是卷四的《上宗伯钱谦益》,一首是卷五的《欲谒虞山钱大宗伯,途中书怀,先寄柬呈览》。
当我们细细品读魏耕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就可以发现,其实魏耕与钱谦益的交往,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魏耕在写给钱谦益的第一首诗《上宗伯钱谦益》中,对钱谦益的文采大加赞赏,将他比作谢朓和刘桢,而对钱谦益的污点只字不提。自然,魏耕之所以会这样,那也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必定与他们共同的政治目标有关系。
《钱牧斋尺牍》卷上《与吴梅村书》第三首:“不及面陈,比因沈生祖孝雪樵、魏生耕雪窦、顾生万棋庶其三子,欲进谒门下之便,敢以私所忧者,献于左右,以报阁下待仆缱绻之万一也。”(6)可见在顺治九年(1652)之时,钱谦益已经在介绍魏耕与吴伟业认识了。而他们相识的时间,也当在这之前。
据《钱谦益年谱》中记载:顺治九年(1652),安西将军李定国以六月克复桂林,承制以腊书命先生联络东南,钱谦益便日夜结客奔走。很显然,当时的钱谦益已经辞官归故里,开始积极地进行抗清活动,而魏耕自明亡之后就一直在进行抗清活动,所以两人在有共同的目标的情况下,那么魏耕会与钱谦益结实也是意料之中了。
魏耕写给钱谦益的第二首诗是《欲谒虞山钱大宗伯,途中书怀,先寄柬呈览》,此诗写得可谓是颇有豪气,当时的抗清活动虽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却失败了,然而魏耕却并不气馁,诗中更是以贺知章和陶渊明自勉,向钱谦益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所以可以看出,魏耕与钱谦益的交往,是他抗清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钱谦益之外,魏耕还与吴伟业有着来往。在《雪翁诗集》卷五有《寄赠娄东吴学士伟业》,冯其庸、叶君远在《吴梅村年谱》顺治九年(1652)中提此诗“以见魏耕与吴伟业之关系。”魏耕在诗中极大地赞赏了吴伟业的才华。
很显然,魏耕在明亡后的这一系列交往活动,都是围绕着“抗清”这样的一个主题来进行的。魏耕往返于各地,与他所交往的这些人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张联系紧密的抗清网络,在抗清的道路上,他们互相提供经济、信息上的帮助,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奔走。为反清复明的斗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魏耕诗中的所显示的忧国忧民
魏耕作为一个由明入清的亡国诗人,感叹国破家亡的诗歌在他的《雪翁诗集》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充满着对明王朝的怀念与渴望复兴明朝。
在《雪翁诗集》卷十的《苕上酬施諲并示程棅》中写道:“年年转忆崇祯日,忽忽难扶野老颠。放诞需知人欲杀,伶俜谁肯故相怜。”可知,魏耕在每年崇祯忌日之时,都会悲痛万分,思念故国。由此,魏耕渴望反清复明的意愿是多么的强烈!
除此之外,魏耕也并不只是沉浸在这种怨天尤人的情绪之中,《雪翁诗集》卷七的《抽戈》中写道:“十载乌号泪,至今曾不乾。青梧凋晚日,丹桂老秋天。妖氛何滚滚,鼍鼔正渊渊。麟阁谁人上,抽戈拓旧边。”很显然,魏耕重振明朝,匡复河山的愿望,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不仅如此,他的诗集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这些诗激励着他,在抗清的道路上克服一切困难,不辞辛苦地走下去。
也正是在这种亡国之痛与重振河山的双重作用之下,魏耕才会在明亡之后,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各地,与诸多抗清志士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为挽救国家燃烧尽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缕火焰,成为明末清初之时,众多能人志士之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注释: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下册,第109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7月版。
魏耕,《雪翁诗集》,第一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魏耕,《雪翁诗集》附魏霞《明处士雪窦先生传》,第19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八,《雪窦山人坟版文》,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魏耕,《雪翁诗集》自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譜》,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参考文献:
[1]冯其庸,叶君远.吴梅村年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严迪昌.清诗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魏耕.雪翁诗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5]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八,雪窦山人坟版文[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6]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7.
[7]胡梅梅.魏耕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