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启思学辨
——以四年级上册 《钓鱼的启示》教学为例
2018-11-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本设计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以文眼——“启示”为基点,以“诱惑”为切入点,以揣摩人物心理为线索组织教学,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想象补白,以及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角色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詹姆斯和父亲对话,突出阅读教学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特点,让学生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同时,激发思维火花,形成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及“启示、悲哀、骄傲、诱惑、据为己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詹姆斯和父亲的心理变化,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地体验,探究父亲一定要詹姆斯放鱼的理由,初步感知严守规则的不易。
【教学重难点】
1.把自己放到作品中去阅读,入情入境地体会詹姆斯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时的心情变化,探究父亲的心理活动。
2.学习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感受道德实施的艰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规则有关的文章,题目是 《钓鱼的启示》,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1.“启示”是什么意思? (“小猫钓鱼”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猜猜:詹姆斯钓鱼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再读课题。了解作者、作品,导入新课:课文的原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詹姆斯·勒菲斯特,文章原来的题目是《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
【设计说明:导入课题,以“启示”引发思考,理解题意,猜想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直奔文眼
1.了解故事梗概,梳理文路。
2.检查、学习生字词。
课件1:(带多音字的词)指导学生据词定音,把词语读准确。
课件2:(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指导读出词语背后的情感,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课件3:(“教诲 诱惑 据为己有”)
(1)全班齐读这三个词,读着“诱惑”这个词,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或者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是一种诱惑?
(2)找找课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并读一读。
(3)课件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4)由“诱惑”设疑,引发思考,走进文本:为什么道德问题“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有“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句话入手读好课文。
【设计说明:文章是一个整体,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根据本文特点,采用以文眼——“启示”为基点,以“诱惑”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层层推进,引出文眼,导出问题,走进文本,巧妙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细读文本,感“情”悟“理”
板块一:悟读2—4自然段,感受诱惑之“魅力”。
师:文中詹姆斯遇到的很大的诱惑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鱼的句子,思考:为什么这条鱼对詹姆斯是很大的诱惑? (鱼来之不易,鱼很大)
2.交流句子,品读“诱惑”。
(1)图文结合,抓住“瞪圆”,有感受地读。
(2)闭上眼睛,体会心情,设身处地地读。
(3)小结:面对着这诱人的大鲈鱼,不只是詹姆斯,同学们也有着难以压抑的紧张、激动、惊喜 (板书:惊喜)。发现了吗?把自己当成詹姆斯,设身处地地读,更能体会人物心情,也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悟读5—12自然段,感受道德实施之“艰难”
师:面对同样的诱惑,父亲有什么表现?
1.自主学习。思考:父亲为什么要詹姆斯放鱼?让詹姆斯放掉这条鱼,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画句子,圈词语,做批注)
2.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批注。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通过个性化读、合作读、角色体验读,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父亲的坚决”和“詹姆斯的不舍”,进行思维及表达能力训练。
▲探究: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詹姆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1)认识当地钓鲈鱼的规则。
(2)指导品读6—9自然段,理解:父亲的坚决与詹姆斯的不舍。
①移情体验:父亲放鱼的坚决;
②设身体会:詹姆斯放鱼的不舍;
③入情入境,情景再现。(师生分角色朗读6—9自然段。)
(3)学习第10自然段,理解:詹姆斯为什么“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课件出示: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当然也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①师生合作读:
师:这时,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
生: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
②想象:请你把自己当作詹姆斯,静静地读这句话。
③师采访:这位詹姆斯,此时,你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想对父亲说什么?
④师:面对这样一条诱惑人的大鲈鱼,面对这样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要詹姆斯把鱼放回去,实在是太难了。他是带着渴望与乞求再次看着父亲的。可是——生读:父亲再没有说话。
▲练习表达:“父亲再没有说话”背后的语言。
(1)虽然父亲再也没有说话,但在他的内心,其实有很多的话想对詹姆斯说。现在,你就是父亲,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就写在书上这句话旁边。一个词、两个词、一句话、两句话都行。(课件出示:父亲想说:孩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3)齐读: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探究:詹姆斯放掉这条鱼,容易吗?从哪里看出来?
(1)学生自主品读11、12自然段。“读文章,想画面”,读的时候可以在特别有感触的地方作上记号。
(2)交流,说体会。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詹姆斯的心情,理解道德实施的难度。
(3)父亲坚持要求“我”放鱼与“我”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意义?
(4)以文本为基础,以“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大鲈鱼’”为主题进行仿写练习。
(5)选择典型的事例,进行交流。
(6)师:这个段落抓住詹姆斯放鱼时的神情和动作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詹姆斯无奈舍弃大鲈鱼的那份悲哀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把体会写在脸上,把感受融入声音,一起来读11、12自然段。
(7)詹姆斯的悲哀也在告诉我们——(全班齐读: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设计说明:实践出真知。本环节强调阅读实践,以文眼——“启示”统摄教学,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思维去揣摩人物心理,通过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书,品味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探究詹姆斯和父亲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倡导“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味道”。】
四、总结延伸,设置悬念
1.讨论:同学们,这就是发生在那个月光如水的晚上那件钓鱼又放鱼的事。尽管依依不舍,但詹姆斯还是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那么,詹姆斯舍弃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詹姆斯舍弃的是________,得到的是___________。)
2.总结:詹姆斯舍弃的不仅仅是这条大鲈鱼,还是眼前的利益,还是巨大的诱惑;但他得到了诚实,得到了战胜诱惑的勇气,得到了道德实践的力量,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齐读——(课件出示: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
3.设疑,结课:同学们,生活是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条鱼,一种诱惑。34年前,放掉了那条大鲈鱼,詹姆斯心里充满了悲哀;34年后,詹姆斯谈起这件事情时,心中却充满了骄傲 (板书:骄傲),而且把自己的书名叫作《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到底给了詹姆斯什么启示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学习。
【设计说明:结课前的讨论意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思维发散,培养思辨能力,进而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以统一。结课时,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教学效果。】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补充完成摘录笔记。
2.小练笔: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
3.推荐阅读:《心中有盏“道德”灯》。
【设计说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意在延续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阅读积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规则”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主要讲在禁钓鲈鱼的前一夜,本想钓翻车鱼的詹姆斯意外钓上一条极为诱人的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詹姆斯从中获得人生启示的事。课上,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规则”,理解“启示”;为了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紧扣文本,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以说,“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本课教学力图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想象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师生共读等方式,品词抠句,反复品读玩味,结合读中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其中,重点指导文中描写“父子俩对话”部分。笔者先引导学生关注父亲说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抓住“得”字,理解其包含了“一定、必须”的意思;再进行角色想象:如果你是父亲,看着这诱人的大鲈鱼,看着激动的儿子,但又想到那严肃的规则,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朗读;接着,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詹姆斯,听到父亲叫你放鱼,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当学生把自己当成詹姆斯,读着他说的话时,也就成功地走进了詹姆斯的内心,与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全班分角色朗读父子俩的对话。学生经过多次读文本,有体会,有感悟,有理解;在读中提高了能力,在读中发展了思维,在读中体会了文本内蕴。
第二,学习体验,体味内蕴。教学本课时,笔者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想象:虽然父亲再也没有说话,但他的内心其实有很多话想对詹姆斯说。现在,你就是父亲,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在体验中很快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詹姆斯,你得把鱼放回水里去,这件事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孩子啊,爸爸知道你很难受,爸爸也舍不得放掉这条大鲈鱼,但没有办法,现在还没到钓鲈鱼的时间,我们必须遵守规则。”……
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了思维;学会了阅读,提高了语文能力。这样的课堂,体验与表达同步推进,精神与语言同筑共生。
第三,激活思维,学会思辨。语言是思维客观的存在,美好的语文生活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主要表现形式是想象,四年级的孩子思维心理逐渐成熟,理性思维渐渐代替感性思维,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促进和指导学生的思维成长。
本课教学中,笔者以问题导学,以问题启思。如:“为什么这条鱼对詹姆斯是很大的诱惑?”“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詹姆斯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尽管依依不舍,但詹姆斯还是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那么,詹姆斯舍弃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在多向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慢慢建构“规则意识”,在孩子的心中存放“规则”零容忍的态度,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精神的成长,就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