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听一堂“车轮党课”
2018-11-20咸文静贵组
〉〉〉〉〉 咸文静 贵组
牧区党员居住地点相对分散,召集起来比较困难,因而严格党内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面临不小阻碍。而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常牧镇,这个难题随着“一辆车、几个人”得以破解。
整装出发,“车轮党课”备受欢迎
2017年底的一天,天气晴朗。下午一上班,简单地收拾好东西,常牧镇的几个干部就开着车出发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切扎村。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不断向前,车窗外的景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山大沟深”。
约莫半个小时后,车子抵达切扎村。几个干部从车上下来,沿着村道再往里走,远远地就看到六七个人等在路边。
“今天我们就在这儿上党课!”说话的人是常牧镇党委组织委员罗德福,同时也是“车轮党课”工作组的组长。顺着他的手望去,一片平整的草场映入眼帘。停车、拉横幅,不到两分钟,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所有人围在一起,一堂党课开始了。
今天的主讲人是常牧镇矛盾调解中心主任东巴杰。他拥有三十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对这里的情况一清二楚。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后,东巴杰发挥双语干部的优势,用藏语开讲了。
应运而生,“车轮党课”探索路径
其实,“车轮党课”的由来,还得从2017年初说起。
“2017年以前,每次召集村里的党员集中学习,心里都要犯愁。主要是牧民们居住分散,冬天还好说,一到夏天,大家都忙着挖虫草、放牧,距离远不说,有些地方没信号,想联系都没办法。”切扎村党支部书记南加本说。
而切扎村的情况在常牧镇并非特例。全镇25个行政村中有9个是牧业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汉语水平有限是这几个村的共性。如何让这几个牧业村的237名牧民党员听到政策、接受教育、提高党性,是摆在常牧镇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7年初,常牧镇结合本地实际,决定推出新招——用“车轮党课”探索出一条边远牧区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新路子。
“我们的队伍很简单,组织委员任组长,除了东巴杰之外,还包括熟悉法律政策且懂得藏汉双语的镇司法所所长万玛多杰、包片联系点副镇长仁青多杰。”据常牧镇党委副书记张伟东介绍,从2017年6月份开始,工作组开始不定期地深入牧民居住点、夏季转场放牧点开展活动,真正使牧民党员在家门口实现及时“充电加油”。
争先恐后,“车轮党课”实效显著
正如张伟东介绍的那样,在切扎村的德吉滩上,很多人开始见识到由“一片草原、一辆车、七八名党员、几本书”构成的“车轮党课”真正的魅力。
这次切扎村的党课,71岁的老党员诺日才让是岁数最大的“学员”。由于第一次参与“车轮党课”,老人的神情中带有一些拘谨。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老人的表情渐渐放松下来。等到互动环节,他甚至第一个开了口。
“我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以前村里组织党员学习,我参加过,但也请了几回假。”诺日才让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接着一边感慨,一边竖起了大拇指,“但今天,你们把党课送到了我的家门口,对我来说太方便了。”
老党员的一席话就像一缕阳光,让大家心里暖洋洋的。
面对这样的学习形式,前来听课的村委会主任赛藏才让有些激动,他说:“这种在草场上、河滩边、帐房门口进行的党课,保证了牧民党员学习提升与生产生活两不误。”
赛藏才让讲完,驻村“第一书记”多科立马接过话头,等他话音一落,党员拉夫旦又立即谈起自己的看法。几个“回合”下来,不仅工作组成员讲完了主要内容,党员们也都各抒己见,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伴着阳光,党课氛围显得轻松而又热烈。
大开眼界,“车轮党课”强化党性
“车轮党课”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着实让年轻党员尕藏东主开了眼界。“我们村里一共有28名党员。说实话,以前我们的党员意识并不强,看不出党员和群众有啥不一样。可现在,这种情况变了,通过学习,党员意识到了自己和群众的区别,加深了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尕藏东主微笑着说道,并表示现在村里有不少年轻人都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种做法有效促进了全镇所有农牧区党支部党课活动的扎实开展,真正实现了牧民党员游牧到哪里、‘车轮党课’就跟进到哪里、学习教育就开展到哪里。”张伟东笑着说。
一年来,通过“车轮党课”,不少农牧民党员的党性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群众对党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贵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青的眼中,“车轮党课”的作用十分明显。他认为,“车轮党课”实行后,一辆流动车就是一个党员教育场所,一个临时党组织就是一个基层战斗堡垒,一个农牧民党员就是一个宣传员,党员学习教育模式进一步树立,党员作用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