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孝廉』想到选人用人
2018-11-20李湘运
■ 李湘运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立刻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诏策试良才,并在这一年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拔的人数。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敬父母,行为清廉,被称为“举孝廉”。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依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
无论是“孝”还是“廉”,都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孝敬父母仍然是人们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我们看到,近年来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许多地方除了对其严格考查廉政情况外,还把孝敬父母长辈作为考查提拔干部的一个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出台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这种把道德观念升华为可以操作的选拔任用干部的制度,是对干部任用的有益尝试。虽然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当代领导者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百善孝为先。古有“孝者,立身之首,百行之源”之说,把孝道当作立身的根本。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举孝廉”的擢升之途,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统治者就深谙弘扬孝道对于优化官员素质、巩固统治、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今天,虽然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却更应该进一步弘扬光大,我们更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尊敬爱老、孝顺长辈、感恩父母维系的是亲情,优化的是人品,和睦的是社会,促进的是发展。这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所以,在选贤任能、评定先进、表彰劳模、提携英才等方面,都不该忘却孝道这个道德支柱。只有全社会达成了共识,并有切实的激励弘扬机制,人们的道德水准及国民素质的提升才有可靠的基础,我们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健康,物质生活才能更富有,政治生活才能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