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e家

2018-11-20

支部建设 2018年1期
关键词:齐景公晏子余光中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小故事大道理纷纷说我好话了。实际上,我之前是应该得到奖赏的,现在却是应该受到惩罚的。”

通过这件事,齐景公明白了,对于地方官员,兢兢业业做事的,往往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就会专挑地方官的坏话说;而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往往和一些既得利益者互相勾结,沆瀣一气,那些人自然专拣地方官的好话说了。很多时候,民意太容易被人为地制造了。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光听一些人说,关键是要看官员们怎样做。

盘 点

新 时 代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真正的民意

春秋时期,齐景公派晏子去治理阿县。三年后,很多人都说晏子的坏话。景公很不高兴,准备撤掉晏子的官职。晏子说:“我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你再给我三年的时间,保准让你听到诸多有关我的好话。”果不其然,三年后,大家都说晏子的好话。

齐景公召见晏子,准备予以褒奖,晏子拒绝了。齐景公有点不明白,问晏子怎么回事,三年前人家尽说你的坏话,三年后人家都尽说你的好话呢。晏子回答说:“以前我铁面无私,认真执法,阿县治理得很好,导致那些权益受损的人处处说我坏话;现在我听之任之,无为而治,所以他们改过来

人生哲理

◎世界上有些事,近看是大事,远看是小事;还有些事,近看是小事,远看是大事。戴安娜王妃遇难,世界震动,事过境迁,就不值得一提;爱因斯坦写作相对论,当时无人知晓,事后才知道,他划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那些使我们悲痛的眼前大事,让我们远看。

◎凡是书本上能学到的东西都不难,凡是钱能买到的东西都不贵,凡是路能到达的地方都不远。

◎人生是一只杯子,舍不得适时倒空它的人,品尝不到不串味的醇正的生活美酒。

文 摘

送别余光中:

诗人虽远行,乡愁永流传

去年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据悉,去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当日他曾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大学时期就读外文系的他,还没毕业就在文学刊物上投稿诗作,受到梁实秋赏识后出版诗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毕业后,更与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等当时文坛上活跃的青年诗人们,共同创立蓝星诗社,《蓝星》周刊也成为文坛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着作。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20世纪后期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二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

余光中手书《乡愁》

余光中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

年轻时,余光中因为对外国文化的向往而选择主修外文,又屡次去往美国留学和讲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对他影响愈深,乡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长。他日思夜念的故乡,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国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栖所。

余光中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史海钩沉

“南京大屠杀”抗战时已是中外公认的暴行

新近发现的史料证实,“南京大屠杀”一词在抗战时就已多次见诸报端成为固定提法,并与纳粹屠犹相提并论,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称该事件为战后杜撰的谬论。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中文里“南京大屠杀”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开出版刊物,是1938年4月5日的《世界展望》杂志。该杂志刊登了一篇揭露日军在“南京屠杀”暴行的演讲稿,内容为目睹“南京大屠杀”的美国人费奇1938年3月1日在广州发表的题为《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讲。翻译者汪思梦根据演讲内容,拟定《南京大屠杀目击记》这一标题,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各类抗战时期历史文献里,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提法的。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最新研究发现,外国舆论对这一史实亦有充分认知。1943年5月18日《中央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诺克斯警告轴心:美不忘南京大屠杀》的新闻。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是当时中国“中央通讯社”转发美国“合众通讯社”1943年5月16日从波士顿发出的新闻电讯。新闻提及,时任美国海军部长的诺克斯向日德意等轴心国发出警告,称“吾人决不忘南京之屠杀,吾人亦不忘犹太人之大批被屠杀。从事每一可憎行为者,均有详细记录……从事血腥罪行之魁首,将严予惩办。”

“据此可见,不仅美国政府重要官员早在1943年即已对发生于南京的大屠杀表达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愤慨,而且还将这场大屠杀与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列。”胡卓然说,诺克斯任海军部长前是《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发行人,而该报于1937年12月15日——即“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就在一版刊登了该报驻南京记者撰写的“南京大屠杀”新闻稿,这也是向世界揭露日军暴行的。

猜你喜欢

齐景公晏子余光中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晏子使楚
晏子的说话之道
齐景公以酒试忠臣
晏子辞退高缭
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