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梦工厂”到“文创新时空”
——以荆州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2018-11-20杨章池许露阳
◎杨章池 许露阳
2017年9月5日,由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开园,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此举标志着荆报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至此,向来有“新闻梦工厂”之称的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悄然完成了她的又一次华美嬗变。一年来,从新闻主战场中叠加进文创新时空,在文艺品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明氛围营造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一、抓阵地,营造市民悦读新风尚
“垄上诗荟”是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打造的一个重要文化亮点,也是集团有意识“做大文化”的一个引爆点。从2014年6月起,在《荆州晚报》开设“垄上诗荟”诗歌周刊,每周一期从不间断。周刊以“发现新诗、唤醒楚辞”为宗旨,约请三位优秀诗人做主持,面向全国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期期有主题,有点评,有读者反馈。4年来,“垄上诗荟”凭着诗歌这张“小众化”的入场券进入湖北乃至中国,迄今已经出版210期,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报纸副刊一道独特风景。8月揭晓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人员中,就有胡弦、陈先发、张执浩三位诗歌奖得主曾在“垄上诗荟”发表过诗作。著名诗人、《江汉学术》编审、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主持人刘洁岷认为,垄上诗荟“以其大密度刊出的气度与择稿眼界的深广在全国报纸副刊中独占鳌头,不愧为楚文化传统的挖掘者与母语诗性精神的传播者”。
荆州日报社社长代志武认为,“垄上诗荟”的成功告诉我们,必须精心开展内容建设,扩容提质,打造文化新平台。同时顺应分众化传播要求,推行周刊化改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此,《荆州晚报》率先改革,在以往教育周刊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书画周刊、食尚周刊、旅游周刊、文学周刊,全力打造位为泛文化读本,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荆州日报三年来对副刊进行数次改版,从内容、形式、出版频次等方面进行重新设置。与荆州“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风貌相契合;从不痛不痒的“风花雪月”中走出来,深度参与地方文化发掘与整理,更加关注关注本乡本土,突显荆州风情。
二、抓活动,兴起文学文艺新潮流
近年来,荆州日报传媒集团持之以恒开展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将活动本身打造成品牌,有力促进了文化建设,文学文艺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
1.打造亮点,主动造势。
坚持一年一到两个亮点,以亮点保持热度。如2017年组织了“荆州云文库原创文学库”成立挂牌等活动。2018年头又举办了中华诗歌春晚荆州分会场朗诵会,与全国形成紧密互动,都在日报、晚报、新媒体做了浓墨重彩的宣传。
2.紧盯热点,放大声势。
把亮点化为热点,把热点转化为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2016-2018年,每年的端午、“七夕”之际,我们都与中国诗歌网湖北频道、中国诗人微刊联合开展笔会或朗诵,推出全国诗人诗歌特辑,形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打造了节庆诗歌的品牌。2018年,我们启动了文学名家讲堂,首期请著名文学评论家、岭南师范大学教授、南方诗歌中心主任又张德明教授来荆州授课。
3.把握结合点,形成优势。
助力“文化三市”建设,携手市文联和各专业协会开展一系列全国大赛。2017年,荆州日报中央厨房建成之后,我们主打原创牌,以“荆州云文库”建设为开端,着手组织有版权的内容生产,组织荆州籍文学名家作品入库,并及时筹备了“荆州云文库”上线仪式。在上线仪式后,又马不停蹄开展“文创缘文学梦名家访谈”。此后,又组织了“书画名家走进文创园”等系列活动,每次活动必直播,必开展访谈,必在包括日报、晚报、楚网、客户端、官方双微在内的旗下十大媒体呈现,通过不断发酵,做到“一鱼多吃”,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形成强大的文化气场。
三、抓引领,培育城市精神新内涵
1.以“论”凝神:用重要评论引领导向、凝聚力量。
评论是一个媒体的主张,也是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我们就及时发声,自策划、及时推出系列评论,以此形成正确导向,引导广大市民在一次次的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塑造稳定的城市文化心理。今年,荆州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桂冠努力,我们及时组织撰写了“弘扬创卫精神、推进五城同创”系列评论,倾情鼓与呼,凝聚了全市人民参与创建、支持创建的精神动力。言论“发声”的过程,也是塑造城市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长江经济带后,我们及时推出了《牢记嘱托,共抓大保护、复兴大荆州》系列评论,从不同角度解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当前全市共抓大保护和发展进行部署,受到全社会高度评价。
2.以“版”聚气:精心策划重要版面,营造爱党爱国、爱民爱乡的气场。
公安县公安县麻豪口镇社会福利院院长刘德芬把一生奉献孤寡老人,中共荆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刘德芬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我们在《好人刘德芬》公演之际,做了4个版面的特刊,让好人事迹进一步发酵。有的读者反映,这份特刊如一颗重磅“催泪弹”,又如一份深刻启示录,让人深受震撼,深受教育。
3.以“文”开路:调遣强精兵强将打造拳头产品,锻塑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媒体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也应该是优秀文化的生产者。“举牌爷爷”汪长荣是荆州“网红”,去年,我们经过三个月时间的筹备、制作,推出公益微电影《举牌爷爷》,鲜活生动地再现。这部影片在第五届网络视听大会暨全国党报优秀原创视频评选中,获得“十佳选题奖”。日前,汪长荣成功入围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8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候选人名单。
四、抓延伸,开拓媒体文化建设新空间
1.深挖历史,推陈出新。
出版了手绘本《荆州成语故事》。该书以荆州日报首席记者、荆州市“名家工作室”主持人杜波为主创,以手绘连环画的方式呈现,令人耳目一新。目前正在打造的一整套“楚廉故事”系列画册中,《楚国令尹孙叔敖》(上下卷)已经完成。近期又联合监利县政府创作廉政动画片《鲜为人知的工农监察委员会》。
2.不断“跨界”,“变身”“升级”。
近两年来,我们又接连创作了《四知太守》《廉宝》系列视听产品,连续两年在全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精品展播中获奖。创设了《垄上诗荟》双微公众号、《垄上读诗》音频专栏,用融媒体的手段去追求立体的传播和更广的覆盖。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主题宣传中,我们制作了手绘国画视频《洪湖渔村医生捎给十九大的生态画卷》、展示洪湖生态治理前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一产品在2017年11月举行的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合传播峰会上获得了新媒体类十佳,湖北省仅此一件。今年7月,我们争取参加了中宣部年内重点策划“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融合报道”,探寻长江大保护的“荆州作为”,展示文化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建设之美。7月31日下午,直播报道《探秘长江故道上的“国宝”》,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等进行全网推送。直播被新华网首页采用,直播链接上升至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推荐位,各平台直播观看量已突破10万。
3.打造平台,促进传播。
荆州日报传媒集团去年打造的创意产业园系湖北省首个媒体驱动型众创空间,它发挥传媒力量,为入驻的文化创意企业(项目)提供品牌支持及系统创业扶持,涵盖互联网IP转化、影视拍摄和创作、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领域,将建设成为荆州文化创意的地标。目前,“湖北省互联网视听节目精品创作基地”正式挂牌,已有微果科技、美华星传媒、古都影视等10几家企业进驻,年创产值近亿元。园区已经承办了荆州市“双创”大赛等活动20余场,热度常年不减,起到了文创“孵化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