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报道如何增强新闻时效性
2018-11-20李文晋
◎李文晋
重大事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大事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文化等领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突发灾难性事故。重大事件因其强大的影响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国家和地区形象传播的良好契机。媒体要强化时效意识,坚持审时度势,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牢牢掌握话语权威,紧密关注问题和事件发展走向态势,步步跟进,各个重要节点上都及时发声,形成持续的舆论声势。
一、强化时效意识,做好平时准备
新闻的时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先所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要培养强烈的第一时间意识,转变固有思维模式,改变慢半拍的精神状态,以竞争的姿态和抢前争先的精神面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编辑记者平时要建立各自领域畅通的信息渠道,注重信息收集和资料积累,尽量在弄清事实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抢新闻。政府和媒体的权威信息发布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媒体的诚信形象,谣言和流言就越难以发生作用。
其次是设备和技能的准备。除了电视台本身配备的各种型号的高清摄像机外,便携式电脑、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等,可以在几秒钟以内将新闻事件的现场传回编辑部或者是新媒体客户端,这不仅使更多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更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要做到这些,新闻记者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敏感,捕捉信息快捷准确,在熟练掌握硬件操作应用的同时,又能快速利用软件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装备助力自己的新闻采访活动,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时效及传播方式的冲击和影响。
二、坚持审时度势,适时适度发声
作为主流媒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闻时效的重要性,并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审时度势,适时适度发声。
首先,对要发的新闻提早进行预判和准备工作。对于各条战线必发的工作成就性报道,编辑记者除了平时要注意与相关对口单位多加联系,及时掌握动态外,报道工作成就时,要找有价值的新闻由头,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编播。对于非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根据预测的不同情况,可以提前拟好几种不同版本的稿件,当事件发生时确定播发哪一条稿。对于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记者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宣传重点,选择切入点和报道角度,在做好舆论监督的同时,起到沟通和桥梁的作用,促进谬误的澄清、问题的解决、危机的化解。
其次,采取前后呼应和协调合作的新闻运作方式。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本就是一个集体作战的过程,要提升时效,就必须采取前后呼应和协调合作的新闻运作方式。对于预发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每年的“两会”,除了提前做好预判和文稿准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鄂州新闻频道全体编辑记者分成人大报道组、政协报道组、机动采访组、后勤保障组。不仅各组内部成员合理分工协作,组与组之间也协调配合,甚至是接力工作,使得对整个“两会”的报道能够按时高质量播出。对于突发的重大事件,比如今年4月底,本地一则“5月1号后划拨土地转让的出让金标准会调整”的谣言,引发大量市民扎堆到房产局排队办理划拨土地使用权补交土地出让金手续,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鄂州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第一时间与房产局取得联系,了解到原本的信息应该是五月公布,七月一日后才正式执行。为了及时让市民获得正确的信息,本台一方面安排后期播音员和编辑,根据国土资源局的通告,紧急制作公告滚动播出,澄清谣言;另一方面派出记者前往房管局进行采访报道,详细解读。
再次,充分利用融媒体不同平台的特性,有所侧重的进行信息发布。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果仅仅通过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播出,无疑会受到播出时间和节目时长的限制。而将经过编辑部把关、核实的新闻信息,甚至是短视频、图片等,通过台、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及时发布出来,其时效性就会强很多,而且形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三、关注动态走势,形成舆论声势
不管是从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还是从受众的认知、好奇心理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相关报道的需求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持续关注事件动态走势,新闻报道也应该逐步由告知性向解释性转变。
首先,在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把新闻做深做透。根据受众的心理,距离自己越近的事情,越会引起格外的关注。媒体应发挥权威、公信、全面、客观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从受众角度考虑,在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对事件的背景、进展、结果、影响等方面情况及时深入报道,在较好地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其次,适时进行深入浅出的评论。媒体针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评判,在厘清事理、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好本台新闻编辑的作用,以短评、点评等形式,对重大事件新闻现象和事件直接表达观点,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