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变革与反思
2018-11-20王琦张扬吴帅
◎王琦 张扬 吴帅
信息传播从纯人工传播到有科技介入,到现在人工智能甚至能够代替人工,这是质变性的进步。当人工智能被引入新闻传播之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被打破,新闻传播行业会走向何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
本文主要以新闻传播中的人工智能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新闻,分析人工智能可能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变革,探讨了这些变革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这些后果的反思。
一、新闻传播中的人工智能——智能新闻
1.智能新闻的内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扩展延伸人类的智慧的理论、方法的一门新的系统性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时间也就是近20年的事,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新闻通常被称为智能新闻。智能新闻是一种计算机的算法程序,它通过对海量原始数据的抓取和分析,然后由智能算法程序自动生成新闻稿件,从而完成新闻报道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智能新闻目前被大量运用在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和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目前美联社、CNN以及新华社、腾讯新闻等都开发了自己的写作机器人。
2.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表现在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分发和新闻消费等各个环节,出现了诸如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沉浸式新闻等智能新闻模式。
智能新闻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新闻思维器”,即“用编稿软件和电子器件采集事件资料,进行智能加工,自动生成新闻文本和报道方式”。 “人工模板+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新闻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新闻生产内容的质量,避免人为产生错误。因此,机器人写作在标准化新闻生产领域的生产效率更高,且生成的文本更加精准中立客观。目前的机器人新闻大都停留在“数据”领域,比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金融新闻等。
3.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015年9月,腾讯就用自己的写作机器人程序“Dream writer”编写了一篇名为《8月CPI涨2% 创12个月新高》的新闻稿。2009年,美国的西北大学利用其开发的智能软件“Stats Monkey”在12s内成功地生成了一篇关于大学棒球比赛的新闻报道。但机器人记者与人类记者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首先,在对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联想及观点评论等方面,机器人记者在现阶段不可能达到人类所具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机器人记者通常只能做一些现存的数据加工工作,如财报新闻、球员数据、体育比赛、金融报道等。最后,机器人新闻所生产的海量文稿还可能造成信息冗余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变革
1.新闻生产的变革
机器人记者借助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科技可以完全实现新闻从采集到写作、编辑、发布的零人工参与,这对新闻生产方式来说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机器人不但能被用来写新闻,而且能够用来编辑新闻,2013年11月,英国《卫报》先是和NewspaperClub公司合作发行了一份名为TheLongGoodRead的报纸,它完全是由在线页面布局软件进行的排版未借助任何人工。2014年,《卫报》推出了一份名为“#Open001”的纸质报纸,内容完全由计算机生产。
2.媒介环境的变革
人工智能对媒介环境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推动媒介融合,融媒体全媒体成为媒介的新形态。媒体融合的未来具有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三大特点。
比如,要找出与某一新闻事件相关所有的历史报道图片等资料,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今天的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成熟的应用到商业中,机器合成的语音可以让观众分不出真假,比如可以用机器合成的语音代替人去表演节目;在网络直播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弹幕做舆情分析,能够向用户做精确的内容推送,从而使直播的内容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
目前智能新闻传播的创新融合表现形式主要有:数据融合即以数据为基础的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即以信息为基础的资源整合;智慧融合,即以知识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新型的智能传播媒介生态将推动传统生态环境中的价值观向智能传播生态环境中的新型价值观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以媒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向以“受众要素”为核心的价值观转变;以盈利为核心的价值观向以“互利互为原则”为核心的价值观转变。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推动新闻传播形态上的变化,更推动新闻传播理念上的变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
3.新闻发布方式的变革
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向用户推送新闻,使得传播的过程更加高效。
算法新闻精准推送的并非是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而计算出来的,反映的是受众的选择性倾向,当用户打开页面时就可以看到其喜欢的内容。但随着算法新闻的发展,“信息茧房”现象、低俗信息增多、价值导向偏离等问题日益显现,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诸如在今日头条上,符合主流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内容越来越少,而社会新闻却成为热点。用户来会以此为判断依据,认为其他人也都在关注社会新闻,长此以往用户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错误认知。这对弘扬主流价值观具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对于算法新闻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在憧憬其未来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产生的问题。
4.新闻表现形式的变革
在人工智能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诞生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新闻表现形式。比如数据新闻。概括地说数据新闻是通过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产生新的、动态化、可视化的新闻信息的呈现和报道方式。
数据新闻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可视化数据新闻、图解数据新闻和地图数据新闻。可视化数据新闻技术通常用于数字信息的统计与可视化呈现,图解新闻可用于揭示新闻事件中事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数据地图则通常以电子地图为背景,将多种新闻信息整合其中,最终将新闻信息以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英国的《卫报》在对伦敦骚乱事件的报道中,采用了可交互型数据新闻呈现方式,用户通过滑动其底部的时间条,可以动态获取不同时段骚乱发生时的主要事件。用户点击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虚拟的事件时间表,便可以看到与该事件相关的详细新闻报道和现场照片。显然,这种新闻呈现方式所具有的交互性更能吸引用户的关注与注意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另一个新闻呈现方式 “沉浸式新闻”。“沉浸式新闻”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并融合VR与AR技术生产出来的新闻。例如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浪网推出了VR全景式图片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网民只需打开手机便可实现对人民大会堂内各个方位的场景体验。沉浸式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把关”和“导向”能力,受众本位重新回到新闻视野。但“沉浸式新闻”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式和深度描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沉浸式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新闻传播变革的反思
1.警惕算法绑架新闻
智能设备通过监测用户的喜好,使用户仿佛被禁锢在一个由自我制造的“信息茧房”中,长期被束缚在茧房中的用户会因为接触不到外界的人和物变得信息视野狭隘到一定程度会丧失个人判断力,不愿意接触社会,如果是长期呆在一个固定的群体中,这一整个群体甚至会出现群体极化等危害。例如网络上明星粉丝之间的骂战,两个特定的群体为了与自己关系并不大的事情动用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对抗,甚至发展到最后有可能演变成恶性网络暴力事件,就是因为呆在特定的“圈子”中久了人们的心理趋于相同,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所以会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的行为。
2.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新闻伦理失范
智能新闻作为一种算法程序所生产出来的新闻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假新闻,人工智能无法对原始数据的真伪进行判断,一旦原始数据出现问题,新闻的真实性便得不到保证。例如,一个“王宝强离婚事件”就在“今日头条”上产生10629篇文章。在网络热点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中,金星就在自己脱口秀中表示网上所有文章中只有4条信息真实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关于王宝强离婚事件的报道都是假新闻。
人工智能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带来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就是侵犯用户隐私权现象。无论是智能新闻写作、智能热点搜集还是智能推荐,这些都是需要采集和分析用户的数据,这将可能带来用户的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