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宜居城市”引出的网络舆情分析
2018-11-20◎赵贝何霄
◎赵 贝 何 霄
2018年8月6日,陕西本地媒体华商报报道“西安市规划局191套团购房”,后经多家媒体转发,挖掘出更多政府部门低价团购房子的信息,并有评论提出西安是“官员宜居城市”的观点,迅速点燃网络舆情。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暴露出许多社会短板,一定程度削弱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尤其是涉官涉腐问题,属于网络舆情的高发、频发领域。如果官员再和房价等敏感话题扯上关系,很容易“点炸”舆论圈,对区域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传统媒体“一锤定音”优势仍在
虽然传统媒体饱受新媒体的冲击和挤压,但它的权威性、严谨作风等内容生产优势仍是新媒体无法复制和超越的。因此,近年来的热点舆情大都呈现出新媒体首发、传统媒体调查核实报道、报纸大V意见领袖评论跟进,进而将网络民意转移到传统媒体和有公信力的名人共同打造的舆论池中,并最终引领网络舆情走向。
西安市规划局低价团购房成为近期热点,也基本沿着这一轨道演进。市民举报之后,华商报经过严肃调查核实,刊发出细节丰富、证据确凿的报道,除该报道提供的基本事实外,没有出现其他不实信息和谣言猜测,基本圈定了舆论边界。一开始出现的评论,大都围绕这些事实展开,没有无限延展评价维度。
从传播情况来看,8月6日至8月9日,该事件的相关信息被转发4936次,其中8月6日报道当天达到传播峰值,共3398次;8月7日降至1179次;8月8日降至325次,舆情热度在随后几天持续降低。网络转发大都以华商报和澎湃新闻的报道为主。
媒体评论圈定网络舆论边界
该报道刊发以后,即有多家媒体发表评论,但一开始大都围绕“官商关系”展开,由此也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政府部门。华商报评论指出,有形的手近水楼台先得月。毋庸置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规划部门是必经环节。假如不是掌握着资源分配的公共权力,开发商会不会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向其售出近两百套商品房?这恐怕是要打个问号的。放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今天,正如有论者所言,既需要官商保持正常的联系和交往,又要使官商各安其道并行不悖,真正做到有交集而无交易。
目前,西安市纪委监委已成立专项调查组介入调查,表示将根据调查情况,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中国网财经评论,规划局的团购房让人浮想联翩,至少应该回应两个问题,一是西安市规划局半价团购住房里面有没有 “权价交换”?二是就算这种半价团购房不涉及利益交换,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 红网评论,规划局“半价团购房”戳中监管痛点。良好的市场秩序,自然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一旦职能部门在履职中遮遮掩掩,大玩猫腻,那么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公信力。与此同时,缺少了必要监管,就等于是在扰乱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这必然会滋生出不少社会问题。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应该硬起手腕,坚决“拔出萝卜带出泥”,以此来规范好权力使用,确保市场活动重新回归市场。
自媒体延展话题 涉官涉房“点响”扩音器
该事件被曝光后,网络舆论大都被吸引在几个媒体打造的舆论池中,但随后几天开发商方面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不是团购房的价格有问题,还说以当时(2012年)的情况卖给规划局“已经赚钱了”。
此话一出,立刻将网民的关注点吸引到开发商身上,并延烧到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上。这家房企之前的多起违规违法行为,以及资金危机等信息被扒出来暴晒,今年5月西安市涉及多家政府单位公职人员“买房摇号丑闻”事件也被重提。进而有自媒体评论,先有昨天的摇号丑闻,再有今天媒体追问的规划局团购低价房,涉及不少公共部门,很难用个案去回应。有关部门涉嫌靠房吃房,有关部门给房产商打招呼提前锁定摇号房源,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官场生态存在问题,是不是当地部门存在某种权力自肥的潜规则,是不是很多部门都有类似团购低价房的福利特供?必须彻查。
还有微博网友评论,西安楼市乱象丛生,背后百分百掩藏着腐败。没想到这个腐败并非掩藏,而是“明腐败”、集团性腐败。我相信不仅规划局一个部门这么干,国土部门、住建部门、财税部门等,会不会也牵扯其中? 该微博评论单条转发774次、评论1482条、点赞2511条,由此可见,在高房价让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和国家强力调控的大背景下,涉官涉房事件只要有一点谈及“官场生态”的舆论火星,就会“点响”舆论场的扩音器。就像有些自媒体所言,西安是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但官员宜居了,百姓就不宜居了。
网络舆情的潜伏、发生、发酵、蔓延和升温,都会在某一特殊背景、特殊人群、特殊领域,甚至有意无意的话语、表情、着装、动作等细微因素影响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西安“规划局低价团购房”事件的舆情发展趋势,正是在传统媒体圈定话题边界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关联性信息持续暴露出来,进而延展扩大了话题范围,让舆论一再突破新闻事件的外延和边界,让西安市近期的“负面形象”更添一层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