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8-11-20杜平
杜 平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两大改变:一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开放等六大要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决策。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不容忽视,笔者将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进行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建成人民认同、历史认可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富裕的美好农村生活景象,是党和国家致力的焦点和重点。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利农措施,在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和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战略的进一步升华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近一步,将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贡献重要力量,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实践。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下,综合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变化,经济模式变化,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的变化,创造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建设需求和发展进程的战略决策。其次,“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顺应人民发展需要的举措,是通过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国情,综合分析和判断,果断决策并坚持执行的战略策略。最后,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创造、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实践,必将指引中国农村建设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指引农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指引中国现代化经济更加有机系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民小康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有利于实现“先富带后富”,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产业兴旺”是融汇农村和城市的产业模式,创新农业,融合工业,多方面、多渠道、多体系地使农村脱离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达到全面富裕的目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绿色发展、有机发展、可持续发展,创造生态好、环境好、素养高的农村新景象、新气象、新形象。“治理有效”是实现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协调统一。治理有效不仅要求政府能办事、会办事,还要积极主动去办事,要求农民敢提问、敢质疑、敢参与、能参与、会参与,以便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生活富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小康目标的总要求,改善和解决“三农”问题也将在总要求的指导下不断推进和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小康、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要节点,是党和国家对亿万中国人民关怀和仁爱的体现,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鞠躬尽瘁”的体现,是党和国家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新导向“敢为天下先”的体现。
二、乡村振兴战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农民对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解决新阶段的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意义重大,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效果显著。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步骤。农业现代化,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农业技术的革新,对生产设备的完善,对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机械化、高技术、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让懂农业、会农业、爱农业的技术性人才充分融入到现代农业中,以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农村现代化全面结合城市的发展模式,从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娱乐等各方面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农村农业现代化体现了科技的整合性、分配的公正性、资源配置的充分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倡导了农村经济体系的网格化、现代化、一体化的有机融合,让农村经济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向全面小康迈进。
(二)完善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传统农业偏重于经验农业,生产模式较为单一,生产设备较为落后,生产管理欠缺系统性,往往会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完善农业模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要求坚持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农业融合新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新型智慧农业,改善农业的单一结构,从产到销贯为一体,以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产品销售,实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使乡村治理更加全面。乡村治理不仅要治理农村自然环境、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同时也要“治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队伍。充分结合自治、法治和德治,全方位推进农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法治环境的完善和进步:环境好了,生活也就舒心了;素质高了,交往的层面也就多了;技术高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好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必须不断完善和落实,以改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
三、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并结合传统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坚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建设科技型现代化强国。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解决“三农”问题,逐步实现全民认可的小康社会;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心发展和引领发展模式;坚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健地发展;坚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加大国际合作,取得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三农”问题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振兴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一大部分农民走向了城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村知识分子的匮乏和生产力的落后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市繁荣与乡村落后的局面。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要解决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隔阂,实现农村服务城市,城市推动农村,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城乡融合便于农村借鉴城市经验,以缩短向现代化转变的时间需求,便于城市的优秀人才深入乡村,带动农村科技创新和进步。
(二)走共同富裕之路
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逐渐缩短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清楚认识到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区域性差异日渐显著等两极分化问题。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不平衡问题,走共同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加快完成并迅速适应的发展之路。
(三)走质量兴农之路
质量是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往我们更注重“量”的累积,而在“质”上的把控较弱。农业是农民的依靠,农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1世纪是一个技术性时代,是高科技云集的时代,合理分配农业生产资料,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农业结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解决农业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农业创新,从而让农民能以更高的生产效率发展农业,以更高的质量生产农产品。“质量兴农”不仅仅体现在农业,这里的“农”涵盖了农民、农业和农村;这里的质量不仅体现于产出,也体现在高质量的投入。质量当先方能稳步解决“三农”问题。
(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绿色发展道路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方面,绿色发展要求农民不能再一味的追求发展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农村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用科学的技术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绿色发展之路是对质量兴农之路的进一步补充,是实现乡村美的根本条件。
(五)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的灵魂,是形体的精华、思想的凝练。乡村文化代表了农村的特色和特性,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对乡村精神文明的净化和提升。一方面,文化兴盛倡导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不忘初心的至纯善念、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尊老爱幼的高尚节操等。这个过程中要求发掘、发现、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创建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文化兴盛要求农民能够拥有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能够辨识优秀的文化和愚昧无知、封建落后低俗的文化,能够接受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和摒弃腐朽的文化。文化兴盛之路是转变农民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更好地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措施。
(六)走乡村善治之路
善治即是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走乡村善治之路,首先要求政府能够善于听取农民意见,善于了解农村情况,敢于信息透明,切实保障民主法治,使公职人员严格遵守“三严三实”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其次,要求政府有能力针对农民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最后,善治也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法治的条件下实现自治,以德治完善法治和自治,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机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在规范有序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富裕。
(七)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中国特色减贫不仅仅要在经济上“摘帽”,也要对精神贫困进行“摘帽”。对于农民来说,实现经济上的脱贫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展特色产业是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措施。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必须实现“快、稳、准、狠”。“快”要求能够迅速发现贫困人群,迅速制定解决方案,迅速投入实施;“稳”要求制定策略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要因时因地进行调整方案,以便增强策略的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准”要求能够全面分析地域差异,全面了解地域贫困程度,把握贫困人口,分析贫困原因;“狠”要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中途而废,要“送佛送到西”,彻底地解决贫困问题。走特色减贫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是必须长期坚持和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道路。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的“七条道路”完美地诠释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布局、构建布局和整治布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努力奋斗下,将会一步步趋近,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