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急中生智
2018-11-20艾广明
◎文/艾广明
人们头脑中生发的智慧,在工作、生活中屡见不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多是在心态从容的时候。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想出主意,按照想法实行,获得好的效果,就是急中生智。“灌水取球”的故事很能说明急中生智的大意。北宋的政治家文彦博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踢球,球突然掉进树洞里了。大家想不出办法,文彦博却有了主意。他叫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树洞灌满了水,球就浮上来了!还有一些成语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诸葛亮摆“空城计”、曹植做“七步诗”、刘备“闻雷失箸”,等等,都是情急之下想出妙计的范例。西方也有这类主题的故事。有位画家在一座建筑物顶端画一幅巨画。他画完之后,站在架高的平台上欣赏。这幅画太大了,他情不自禁地后退来观赏。边看边退,眼看到了平台边缘,他仍然没觉察到坠下去的危险,围观的人却惊呆了。千钧一发之际,画家的助手冲到巨画前,拿起画笔挥舞,画师忙向前兴师问罪,这才醒悟到自己差点丧命!
急中生智是令人向往的,怎样才能急中生智?学术上探讨不多,人们也很少去总结。很多人以为急中生智是紧急状态时来了灵感,难以捉摸,又不常用,可遇不可求,所以疏于研讨和总结。
有些领导干部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反应迅速,办事果断,常于紧张之时拿主意,但决策前常常调研在先,准备在前,不应一概说是急中生智。急中生智还指在特殊的场合、严峻的关头,做出超越常规的思考和决断。人们参加考试比较紧张,做出答案就在瞬间,对错常在于一念之间,但考场上靠的并不是急中生智。考试成绩在于长期打下的基础,在于考试前的准备,急中生智的用处很有限。正是因为急中生智并非泛指紧张思考,只是指特殊情况下的智慧和决断,不常用也就情有可原。很多事情都比较复杂,分析判断需要多下些功夫,需要较多人参与研究,自然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按一定程序进行,急中生智不宜滥用。应该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大事情、大项目、大工程,怎能依赖急中生智?决策拍脑门,轻率作决定是不负责任的。
急中生智以出现紧急情况为前提,当事者来不及细致思考、研究论证,迅即做出反应,拿出对策。虽不常用,却又非常有用。没有必要时,自己制造紧张,违反决策程序,聪明用得不是地方,能想出什么好主意呢?如果紧急情况出现呢,急中生智就非常必要,且难能可贵了!紧急情况不常见,但也不罕见。比如开车遇到前方车辆骤停,举办大型活动时出现意外,都需要急中生智,避免损失。做领导、管理工作的,紧急情况会较多遇到,更应该多一点急中生智的本领。安全问题出现突发情况,就得迅即反应和决策。前不久媒体报道“挖掘机救人”的事。江西省会昌县的一辆摩托车制动失灵,车卡在桥边,人困在车上。水流越来越急,连人带车冲入河中。驾驶员抱住了一棵大树,站在树杈上等待救援。民警带着救生圈和绳索去救,可水流太急,无法游过去,抛救生绳的尝试也失败了。一筹莫展之际,民警看见桥附近有台挖掘机。挖掘机的机械臂能伸展,可用来救援。民警很快联系上开挖掘机的工人,挖掘机平稳地靠近被困河中的摩托车驾驶员,将他带到安全地带。民警的智慧令人称赞!
在成败荣辱的关键时刻,谁不想急中生智呢?问题是途径在哪里?紧急情况往往预想不到,应对时也面临着特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妙计高招虽然不可重复,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人的思想、品格、能力、经验都是智慧生成的因素,平时有责任心,善动脑筋,紧急时刻更能有招数。第二,紧急情况下不慌乱,精神专注而又冷静深思,才可能比平时更聪明。有的人面临危机惊慌失措,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我该怎么办?”这么问来问去,能想出办法吗?急中出错、气急败坏的案例很多,应该引以为戒。第三,要注意培养训练紧张情况下开动脑筋、果断决策的能力。经常想想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在头脑中演练演练如何应对,真到了紧要关头,心中有数再加上急中生智,智慧才可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