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多”让“有意义”的党课更“有意思”

2018-11-20张小草

党课参考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大白话年轻干部党课

〉〉〉〉〉 张小草

“今天的党课真有意思,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听讲了。”

“不用到现场,向老师提问没什么压力,形式蛮好。”

………

最近,笔者参与了一堂比较“特别”的党课。以当下年轻干部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加上讲课老师言之有物、论之有据、生动有趣的讲述,一堂课下来,受到现场以及线上党员干部的一致好评。

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党课是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实际上课中,却常常出现毫无新意、内容枯燥的课件,板起面孔说教、充满学究气的授课老师,以及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的听课党员。

笔者认为,在注意力愈加宝贵的时代,如何把“干货满满”、理论丰富的党课讲好,如何让更多的年轻干部“路转粉”、达到“传道授业”的实际效果,是不少党课组织者和授课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多用“能圈粉”的“新形式”

会议室可容纳人数的多少、授课者的学历职务高低、多媒体课件的丰富与否等,都不是一堂好党课的衡量标准。在抗日战争时期,时任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用了三样“教材”:一碗小米,一双崭新的黑布鞋,加一碗有条小鱼的清水,为战士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党课,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教育。当下,不少单位结合实际,采取直播党课、微视频等“互联网+党课”,以及在脱贫攻坚一线、红色教育基地、重点民生项目等进行现场情景教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运用恰当的、新颖的教育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党课的内在活力。

多讲“听得懂”的“大白话”

不久前,某大学一门名叫《深度中国》的思政课成为“爆款”。课程中,授课者在探讨脱贫攻坚时,动情地分享了其本人的挂职故事,用亲身经历寻求共鸣;在探讨农民工问题时,利用假期走访村庄,获取第一手资料……平易、亲切、真诚的课堂氛围和毫无学究气的“大白话”,受到不少学生追捧,这也为讲好党课提供了参考。授课者应当具备受众意识,善用亲身的经历、体验和内心的感受为素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辅以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表述,才能激起更多人心灵上的回响,才能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达到“如饮醇缪,不觉自醉”的效果,并引发对现实问题及未来工作的深入思考。

多备“接地气”的“土教材”

不少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年轻干部,对党课还是充满一定期待的,渴望能“充到电”“加到油”。然而,课程中那些过于“高大上”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天马行空、泛泛而谈的自我“奋斗史”,往往“浇灭”了一些年轻干部的学习热情。笔者认为,要达到“授人以渔”的“圈粉”目的,讲党课还需以“内容为王”,要多备些“接地气”的“土教材”、多讲些“看得到”的“身边事”。围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针对年轻党员干部关心和困惑的话题,条理清晰、逻辑鲜明、语重心长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可供借鉴与参考的解决之道,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唤起党课的内在生命力、激发其时代活力,党课的筹备组织者和授课者,还需在形式和内容上下足功夫、不断创新。多用新形式、多讲“大白话”、多备“土教材”,才能让党员干部们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猜你喜欢

大白话年轻干部党课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中共话语体系中的大白话成因探析
大白话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