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主题报道的创新转型
——以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宣传为例
2018-11-20沈红星
◎沈红星
主题报道是党报的优势所在,也是党报权威性的体现。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海量信息汹涌而至的融媒体时代,如何固本开新,把党报的强项——主题报道做强做新,凸显主流媒体地位,彰显党报影响力,是地市党报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几年来,黄冈日报紧扣强责、提质、增效主题,全面改革,走创新、转型之路,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尤其在主题报道创新上,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先后推出了遗爱湖公园、市校合作、重大项目、竞进有为的黄冈答卷等系列重大主题报道,探索出一条独具黄冈特色融媒体转型创新之路。
本文以入选2018中国传媒创新经典案例40例的 “大别山地质公园宣传”项目为例,进行阐述。
2017年5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迎接创建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部署会后,黄冈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蔡志勇主持召开“诸葛”会,提出以专栏、专访、专评、专稿、专版、专页、专题、专刊等“八专”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
一是创新主题视角。
黄冈是“中部生态之肺”,在国家生态战略布局中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整个报道突出了黄冈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2年久久为功保护自然遗产,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做法,体现了地方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出发点。
作为中国中央山系地质—地理—生态—气候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保留了自太古代以来地球演化所产生的多期变质变形作用,种类丰富的岩浆活动地质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报道中,从评估专家及普通百姓视角,穿插大量生物多样、地质地学地貌等知识链接,全面展示了大别山举世惊奇的地学价值、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等,整个内容策划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分量和影响自然更大。
二是创新传播渠道。
好作品还要有好传播,好传播才有好影响力。此次专题宣传策划之初,我们就构建报纸+网站+微信矩阵+杂志“四合一”全媒体矩阵协同平台,全时段发布、实时发布、多屏发布、立体发布,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互融、互动的传播新格局。
在报纸上开辟“创建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打造黄冈世界级亮丽名片”专栏,推出所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组组长李江风等专家学者、地方党政一把手、部门负责人等10篇专访;《背水一战,打造“世界级名片”》等3篇评论员文章;《北纬30度上的生命密码》《在这里,打开地质科学之窗》《千里大别举世奇》等9篇系列报道专稿;《四季大别山》等7个专版。其中9篇系列报道被评为2017年度全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相关报道被《中国日报》英文版翻译采用,被新华社、湖北日报、搜狐网等国内大型主流媒体、网站等转发,走出黄冈,走向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在黄冈日报社所属2家网站开辟相关专页、微信矩阵设置相关专题,推出视频+图片+文字+问题互动;整个宣传报道结束后,对相关材料进行再编辑,在《新黄冈》杂志结集推出。整个报道覆盖迎检前、中、后各个时段。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
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黄冈日报一些主题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成立大采访中心,实行项目负责制。
黄冈日报主题宣传实行主创人员项目负责制,制定项目负责人“责权利”相匹配的制度,从人员抽调、采访内容、版面安排、全媒体发布体系构成、经营方式等,实行“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访,滚动发布”;实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传播”,打破了原有日报、晚报、网站、微信、直播、杂志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固有模式,建立一套从理念、流程、技术、产品、渠道、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统筹于一体的融媒体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共生、共融、共担、共享。
传统媒体创新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体制机制,最难的也是体制机制。近年来,黄冈日报以创新主题报道为契机,逐步探索建立起“精选议题——高端策划——项目运作——全员联动——全媒融合——立体传播——促进共赢”的新链式体制机制,效果明显:
——扩大了社会影响。这组专题报道得到省市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市民的纷纷点赞。尤其是所有报道及专题报道以《新黄冈》为载体结集成《亿载造化世界惊奇》,作为评估资料,受到了专家评估组的高度评价。
——激活了人才队伍。整个活动参与记者25人,要求每人都为全媒体记者,既要写文稿,还要拍图片和视频,既要会写党报政宣稿件,还要会用新媒体语言、新媒体技术,通过项目运作、全媒传播,倒逼传统纸媒记者走上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