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闻报道的求新

2018-11-20◎罗

新闻前哨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互融新闻报道受众

◎罗 东

一、新闻报道为什么要求新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闻报道的类型、体裁和水平随着人们对新闻信息渴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提高。新闻报道的求新,是信息的流动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的必然行经。

二是受众的希望。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反馈源。

三是新闻媒体求得更大发展的需要。通过培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感情来获得生存空间,并进一步借助扩张市场份额迅速发展壮大自己,几乎是所有新闻媒体的必经之路。

二、新闻报道的求新途径

(一)从新旧互融中求新

新旧互融是将新闻与历史事实融合起来,让新闻更新颖、生动或更有感染力。

日本记者关一雄说:“所谓新闻,就是为了向大多数人传播知识和趣味,把最新的,或者与现在有关的旧事物的存在、变化、兴衰、发展等现实情况印刷出来的报道。”在新闻中,现实与历史互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日的新闻事件,在新与旧之间发现联系,就能加深报道的内涵。例如1980年新华社记者所写《从邮局看变化》,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滴水见太阳”,在春节前的新疆邮电管理局内,及时敏锐地看到了一种新变化:往年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食品,而今天则忙于订报刊。其原因: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生产上去了,农副产品日益增多,不需要从内地大量邮寄香肠、大肉、花生米和糖果过年了;二是订阅报刊增多反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后,人们学科学、学文化蔚然成风。这条新闻给人以“新”的感觉,就在于能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辨证关系,折射出整个国家的面貌与新疆的巨大变化。

(二)从集纳整合中求新

一是异中求同。从那些看似断裂、分散的事物中,找到共同点,集纳到一起来,使这些信息具有鲜活的连贯意义,给受众以完整、流畅的感觉,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文汇报》记者所写《我国影坛崛起一代女导演》的报道,就体现了作者有新闻头脑,善于改变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能从15部优秀影片中,发现七部影片的导演尽管各处南北,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女性,都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文章生动体现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妇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二是点面结合。上面例举的《我国影坛崛起一代女导演》的报道中,既能从点上挑明了全国女导演的数量,歌颂她们压倒须眉的气概,又能从面上去联系全国情况并与世界各国同行比较。让许多国际朋友对中国有众多的优秀女导演拍片感到惊讶,这就是新闻的价值所在。

三是逻辑串联。在通讯报道中,为了使几个分散、琐细而无力的小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串在一起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及所包含的真实意义。

(三)在紧跟时代中求新

新闻是时代的记录。每个历史时期,必然有一种反映时代主流意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主导精神,即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新闻的灵魂,是媒体宣传的主旋律。时代脉搏跳动不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不一样,新闻记者的视野范围更有区别。若能放眼全局,紧跟时代,发掘与时代辉映的“闪光点”进行报道,就能引起超常的共鸣。

进入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跨进了一个新的境界。 此时,新闻记者如何站在时代的前列,去及时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每位记者工作成效的一个标志。例如,1993年,中国新闻一等奖《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描写了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的建成经历。独具慧眼地从质量角度切入,写出了新意和个性,也昭示了作为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必将成功地带动全国经济的腾飞。

(四)在深挖偶然中求新

出乎意料的偶然,就是意外。生活中偶然的事件易碰到,而要通过偶然寻找其根据,挖掘意外背后的内涵却较困难。正如黑格尔所说:“偶然性一般讲来,即指一物存在之根据不在其自身而在他物。”不在自身,就偶然论偶然,不能把新闻写出新意。假设能有运气见到“泰坦尼克号”被撞沉没,这是一个偶然。如果不去发掘船泊内的人群中存在的许多新颖、生动的细节或戏剧性情节,就事论事,则只能写成一条海难消息,其报道不会有多大价值,更不会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美国新闻学家高普鲁说得好:当你“写一个马戏班子的矮子的时候,不必提他的周薪多少,而要告诉读者,在这一切为‘高’人而设的世界里他生活遇到的困难……”这样才算抓住了新闻背后的内涵,找到了偶然的根据。

猜你喜欢

互融新闻报道受众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