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指导朗读?使之书味在胸

2018-11-19李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李娜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我从入境入情,读中激发情趣;点染到位,读中体味意境;品味词句,读中体悟深义这几方面进行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指导朗读 入境入情 点染到位 品味词句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读的方式各种各样,而课堂上的朗读是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入境入情,读中激发情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要想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老师先要深入文本,进入情境,给学生做好朗读示范。进而通过让学生听老师范读、倾听课文朗读录音、看情景录像,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借助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情感,直到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悟并理解课文内容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复原图片: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雷峰夕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以及圆明园所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学生看后,不由对园中的美景和收藏赞叹不已。然后我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毁坏者的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继而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情感激荡,爱憎分明。这样从情境入手指导朗读,起到了感情铺垫,云催雾趱,使学生情感与文本发生共鸣,起到情感由衷而发的作用。

诚然,想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其主要方法还是引导学生多读,在多读的过程中,想象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自然身临其境之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画面,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文中所展现的情境,辅之以悠扬舒缓的音乐进行情境渲染,以便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激发学生朗读期待和朗读兴趣,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美景之中,使他们想读、愿读、乐读,继之,在绘声绘色的读中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受到美的陶冶。当然,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不可忽视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比如语速的变换、语调的起伏、关键字词的语音轻重、长句子的语段停顿和间歇,以及文本中多次出现的叹词“啊”在不同句子中的音变规律等等,都应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技巧点拨,促使学生自如地运用“情感加技巧”,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懂,读熟读好,直到读得朗朗上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读出对桂林山水的赞美,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点染到位,读中体味意境

有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就是强调了点染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有时会因缺乏生活或知识的积累,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必须寻机点染,相机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点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引导,既需要教师巧妙捕捉心灵的沟通点,使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同步产生心灵共鸣,流畅对话,使沉寂的资源“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深度的美感。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这样的点染。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并配一些长征画面。生:专注的看、听。

師:你仿佛看到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战士。

生:我仿佛看到红军翻越崇山峻岭时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非常乐观。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学生互读互评)

师:(陶醉的样子)啊!多美呀!请让老师再感受一遍。(学生更入情地朗读起来……)

我所说的寻机点染,这里的寻机,要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寻,及时捕捉学生的难点、疑点和理解的焦点;而点染,则要巧妙利用学生的旧知,加以去粗取精,进行筛选,要少而精,要让学生的读、体验、表达立体化地进行,从而体味文本的韵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享受,品出韵味,进入意境,使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品味词句,读中体悟深义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崇尚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朗读中,我们若也如此这般去效仿,必然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所以,对能揭示情意、宗旨的词句,如神态、动作、场景、情态等方面的描写,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尽可能使之再现,促使自己进入情感状态。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时,我有意让学生紧抓关键词句仔细读,特别是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我引导学生自己边读边思,读中体会毛泽东获悉噩耗的痛苦内心,相机告诉孩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剜心之痛,对这种痛,作者是通过对主席神情、动作的描写来体现的。慢慢地,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低沉,有不少孩子泪水充满了眼眶。至此,孩子们显然已经透过字面,读出了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很自然地体会到毛主席常人的情怀,亦加深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的理解。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甚至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指导,科学合理地运用朗读的形式,使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艺术魅力,以达到“书味在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