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模式下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及改革探析
2018-11-19陈英征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试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管理工作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工作实际,阐述了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并從实践角度提出了从考试观念、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改进的若干建议,全面推进适应学分制需要的考试管理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 独立学院 考试管理 改革
引言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对独立学院来说更是如此。如何在特色办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各独立学院不断探索的课题。学分制的推行正是独立学院教务管理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考试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考试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要推进学分制改革,充分发挥现代考试的功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1]
一、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的特点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特征,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习量与质的计算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于学年制来说,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2]
1.课程门类多、人数多、层次复杂的特点。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原有的班级、年级、院系的界限淡化,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学班一起上课。在考试安排上,由于考试周期普遍缩短,考试课程门类增多,考试批次也大幅度增加,并且考试层次复杂,加大了考试管理难度。无论是考试时间安排、考试巡查,还是成绩的录入、统计、发送,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3]
2.课程考核具有灵活性、变通性。传统考试普遍存在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通病,但采用学分制模式,考试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具有灵活性。学分制为学生创造了补考和重修的机会,学生正考不及格,可以申请补考,也可以放弃补考直接参加重修,这为学生在学习年限内掌握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相同学分的情况下,两门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还可以互认学分,具有灵活的变通性。[4]
3.考试方式新颖、多样化。实行学分制后,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进度,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学生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必然会更主动、更自觉地进行学习与钻研,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其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学分制模式下独立学院考试管理工作的困境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多数独立学院已经建立起一套学年制模式下的考试管理制度,对考试过程中的各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整体考试管理工作正常有序。但是,由于学分制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格局,增加了考试管理的难度,给独立学院的考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考试的管理观念落伍
独立学院实施学分制的时间较短,许多管理部门和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学年制管理模式的束缚,对学分制认识不全面、不具体,对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思路和方法缺乏必要的学习,以至于面对新形势下考试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
2.考试的内容狭窄片面
在许多独立学院里,出卷工作往往是由教研室指派任课教师独立完成,命题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是教师上课教什么就考什么。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知识覆盖过于狭窄、片面,往往造成试题的重复率、相似度较高。
3.考试的方式单一呆板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课程考试仍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片面强调记忆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有些课程的考试题型三四年里几乎固定不变,填空、名词解释、选择判断等客观性试题所占的比例偏高,而辨析、阅读理解、论述、情景模拟、实验操作等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较低,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无法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5]
4.考试的反馈功能被削弱
考试的诊断与反馈功能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可是目前在独立学院考试中存在这样一种不良的现象,即课程考试被安排在期末集中进行,教师完成试卷批阅和成绩录入工作后,只需填写一张试卷分析表上交教务处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真正有效地对考试命题、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更没有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也只是关心自己这门课是否及格,丝毫不在意教师是否对试题进行讲评。考试没有起到师生间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诊断与反馈功能被严重削弱。[6]
三、学分制模式下独立学院考试管理改革的探索
我校自2015年实施学分制以来,为建立适合学分制需要的考试管理体系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总结我校经验,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考试管理改革的推进工作:
1.树立考试新观念
对于许多独立学院的管理部门和教师而言,由于多年沿用传统的学年制进行教学管理,大家早已习以为常,因而容易对学分制这一新的管理模式产生抵制情绪。要使考试管理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就要求管理部门和教师要突破学年制管理的思维定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逐步树立起适应学分制的考试新观念。学分制模式下考试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管理部门和教师要打破把教学和考试简单的看作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这个固有模式,大力倡导以知识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考试观念,充分发挥出学分制下考试的作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查评价、反馈调控和教育激励的有效工具。学校要给学生开展考前教育,端正他们考试的态度,提升其对考试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2.规范考试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有序开展考试工作的重要保证。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办学机制与公办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在教学管理中不能盲目地照搬照套公办本科院校的制度。相反地,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师资队伍和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考试实施、成绩评定与分析等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去科学规范地指导考试管理工作。以我校为例,为配合学分制改革,我们修订了《课程考核办法》、《考试成绩评定与管理实施细则》、《学生考试违规和作弊认定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的工作流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学生成绩评定、考试结果的分析、成绩报送、试卷分析、学生考试违规和作弊处理程序等。同时,我们还制订《学分制实施办法》、《课程重修管理办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学业预警工作管理办法》,对不同学期允许修读的最高学分和最低学分进行相应的限制,进一步明确学分制模式下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加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预警与管理。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为我校规范、高效开展考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7]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1)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对教学活动主体起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教师考什么,决定着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考,决定着学生怎么学。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考试内容也应体现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三个基本要求,从考核学生储备知识的能力转向考核学生搜集信息及创造性地加工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拓宽考试的范围,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辨析、论述等主观题的比例,特别是操作和实践的内容,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分析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2)考试形式的改革
在学分制管理下,教学方式多样,鼓励学生参与,与其相配合的考试方式也应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以确保学分的质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经、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特点,我校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实践能力,摒弃以往单一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考试方式。2016年以来,我校先后推出了开卷、大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面试、课程设计、上机操作、现场实操、产品制作、实验测试、答辩等考试方式,由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决定考试方式,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注重实际学习效果。
4.完善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认定是多元的,因此考试评价体系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全面的综合评价。除了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还应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努力程度、课堂表现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将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相结合;要重视平时成绩的作用,加大平时分数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改变以往临考突击的学习态度;成绩评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灵活采取百分制或等级制的计分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学分,对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肯定和激励。如我校《奖励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凡学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类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等方面取得成果者,都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
5.构建考试质量分析机制
对考试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和运用,不仅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是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考试结束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独立学院应构建一套完善的考试质量分析机制,并通过该机制对试卷质量、考试效果等做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考后工作除了阅卷和登分,更重要的是对每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做出质量评价、成绩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和改进措施。学校和各教学单位应成立考试质量评价专家组,从命题质量、考试方式、阅卷质量、考试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课程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检查方式,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进行重点检查,对实验课进行随机抽查,以保障考试效果和考试质量。考试质量评价专家组要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促进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结语
总而言之,考试管理工作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费群燕.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9.
[2]刘少东,张诗桌.独立学院考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A].高教研究,2012(1):215-216.
[3]武萌,刘晓霞.学分制导向下的高校考试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9):104.
[4]许吉.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02.
[5]許莉娜.加强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效能的建议[J].南方论刊,2014(3):74.
[6]李舒.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的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155-156.
[7]刘冬苑.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9):96.
作者简介
陈英征(1976—),男,福建厦门人,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