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

2018-11-19张福春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学资源信息化

张福春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十三五”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背景

信息化的推进有其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 济社会背景、发展态势都有不同,所谓农村贫困地区这一概称并不能详细地反映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 , 因此我们只能从宏观上对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阶段性特征作一描述。

1.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 80%。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16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要达到95%,其中10M以上宽带接 入比例要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都拥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各教学点也已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可以期待,到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地区的 所有学校、教学点都基本将能通网络、有设备,可见基础设施、硬件设备在今天已不是制约农村贫困 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2.缺系统、少应用、少资源是当前农村贫困

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重建轻用”一直是我国各地教育信息化推进发展过程中的 共同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贫困地区存在尤甚。如果说发达地区产生“重建轻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软件系统的用户不友好造成的“有而不用”,那么农村贫困地区就真正是“无物可用”了。这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花了大精力、大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了。

3.是人员、资金、资源的匮乏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掣肘。可以说“十三五”期间农村贫困地区推进教育 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在人员、资金、资源依旧相对匮乏的背景下,依托已初具规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对贫困地区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能够缓解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打破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拉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贫困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也能获取到最先进的教案、共享丰富的视频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手段。

第二、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是贫困地区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通过受教育的方式实现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以教育消除贫困的目标。

第三、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是地区教育发展、学校办学评估的重要指标。2015年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将“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教育法》。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评。这也倒逼地方政府、学校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学校、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

三、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就貧困地区而言,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贫困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尚未认清教育信息化对提升地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为建而建”的现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难融合现象仍然存在,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上面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尚未形成持续长效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更新不及时,硬件超期服役现象严重。贫困地区学校普遍存在新型教学设备缺乏,老旧设备超期服役,更新资金不到位等现象。老旧设备、教学资源的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感较差,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三是教师信息素养整体不足。贫困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授课教师的信息化运用水平普遍不高和信息素养培训经费短缺的问题,导致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信息化应用效果不佳。

四、下一步的措施和建议

1.加大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网络平台,优化基础环境。教育部下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各地要在贫困地区重点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贫困地区要通过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对接帮扶机制、争取中央对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让贫困地区搭上教育信息化快车。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坚持“三通两平台”的发展导向,制订针对学校、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能力是关键。要在教育信息化预算中明确教师培训经费的比例,确保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经费、时间有保障;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能力认证考试和信息化教学比赛;同时,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纳入考核目标,促使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信息化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

3.发挥体制内外多方力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关系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各方力量,加强产学研的融合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资源。同时,在教育信息化预算中明确购买教学资源的费用,确保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及时更新。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教学资源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