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3岁婴幼儿情绪情感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调查

2018-11-19吉媛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婴幼儿

吉媛媛

摘 要:2—3岁婴幼儿情绪情感有如下特点:由于婴幼儿抑制过程较弱,情绪不稳定,缺乏控制能力,常表现得过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日趋加强,情绪的冲动性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情感从外露而转变为内隐,同时我们认为,婴幼儿由于语言发展相对滞后,也造成他们常常用身体语言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情感,针对2~3岁幼儿不同的情绪情感表现,幼儿教师是如何回应的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针对此次调查目的,我于2012年8月27日-2012年10月6日在吉林市石井幼儿园,面向托班全体幼儿进行调查,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以及录像分析。

关键词:婴幼儿 情绪情感 回应策略

一、幼儿常见情绪情感表现

1.哭哭啼啼

刚入托的婴幼儿,情绪相当不稳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哭哭啼啼。这是婴幼儿与熟悉人分离后的焦虑情绪。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区分亲人和照看他的人。婴幼儿通过早期爱的体验,认识了亲人表现爱和其他情绪的独特方式,这种情感交流促成了亲人同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系。医学家认为,母亲和孩子之间最初的典型结合不是生理和身体上的哺育,而是爱和关怀。另外,婴幼儿对日常的生活模式熟悉后,会产生期待,一旦熟悉的日常惯例被打乱,他就会变得忧虑。这种偏差使得他暂时在理解事物上丧失自信,感到无助。因此这阶段婴幼儿的情绪情感是以依恋为主要特征的。

2.随心所欲

当孩子情绪渐渐趋于稳定,就会表现出随心所欲。玩具扔满地,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不听指令,而且有一点“破坏性”行为。如果受到同伴粗暴对待或拒绝,会用逃避或自言自语方式来调节愤怒。

3.碰不得

对于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有独霸行为,拒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从这种情况看,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是不善于交往的。他们社交的心理尚属于不平衡期。特征是:竭力要支配一切、喜欢发号施令做决定,没有抉择能力。另外家长的事事满足与迁就,使孩子迁移至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困惑与挫折时通常用宣泄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可以看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因此这阶段婴幼儿的情绪情感是從“自我”为主要特征的。

4.自己来

样样喜欢自己做,什么事都想做,也能按目标做点事,但持续性不长,往往遇到困难就会逃避或者放弃。还有一种特殊现象“说谎”,把没有做的事却说做了。这表明,2—3岁婴幼儿不明白希望和现实的区别于是有了说假话,这种情感现象和他的认知发展不完善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另一方面看,他们要表现自己,愿意努力自己做事,但有点固执任性。出现了自信感,不过由于对一些事物了解很肤浅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再加上生理上没成熟到独立做某些事情的地步,所以往往会有自己来的冲动。因此这阶段婴幼儿的情绪情感是“自信”的萌芽期。

二、教师回应策略

1.母亲般的肌肤触摸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是婴幼儿寻求并企盼与抚养者保持亲密接触的一种倾向。对于婴幼儿 “哭哭啼啼” 的情绪表现,这时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最有效的安抚方式就是肌肤触摸。通过早期建立的爱的关系,婴幼儿学会了了解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教师还应努力模拟家庭式的人际关系,如亲切地唤宝宝小名,注意和孩子的语言交往等,给孩子母亲般的感觉,家的温暖。同时,我们也发现肌肤触摸又是缓解婴幼儿冲动行为的有效策略之一,化解“任性”的消极情绪情感,能避免他们打人、咬人等行为的发生。

2.庇护神的支持参与

2~3岁婴幼儿对周围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想看、想摸、想做。观察发现,情绪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行为。实践中我们发现,“支持参与”的回应策略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信赖”等情感,又使他们的经验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享受到成功,享受到欢乐,从而在自愿、自主、自由的空间里获得自然的发展。

3.悄悄话的暗示引导

婴幼儿跟所有人一样,他们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他们最不懂得掩饰情绪,而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常常会令人感到迷惑,特别是在快乐的时候。

对婴幼儿这种“随心所欲”的情绪表现,应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在孩子身边说悄悄话,悄悄地提醒他应该怎样做。这种回应策略,既尊重他们的感受,又不会引起负面作用,孩子同样也能模仿你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所以教师用“悄悄话”的暗示引导的策略 能协助婴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4.拟人化的情境渲染

对于2—3岁婴幼儿来说,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专注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适当的运用拟人化的情境渲染不仅能延长“专心”的时间,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从而使他们的探究感、求知感趋于发展。

三、我们操作的原则:

1.先帮再教的原则

孩子的参与任何活动大部分都是有内在需要。2—3岁婴幼儿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状态,他们更注重自身的感受,往往忽略周围人对他们的要求及回应。因而,我们应该从满足婴幼儿的兴趣出发,帮助他完成,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再参与的愿望。

2.先独享再分享的原则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情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当生理需要如果得到基本满足,人就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因此,教师要学会承认与等待,更需要适时地营造一个分享的环境,让婴幼儿有分享的情感内在体验,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下慢慢地把这种分享行为内化,渐渐地引导他们表现出来。

3.先活动再要求的原则

婴幼儿的好奇心和自我意识,决定了他当吻合需求的事物出现时,他必先满足其内在需要的特点。教师适时的介入是尊重及保护孩子情感需要的体现。当老师满足了孩子参与活动,趁孩子高兴逐个提一些简单的要求时,孩子也会乐意接受。久而久之,就从随意参与活动慢慢向有序地参与活动转变。

四、下阶段研究设想

此研究初步归纳了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特征,但是根据发展规律,年龄越小婴幼儿间呈现的差异就越大。如何在同一阶段中根据孩子的情绪情感表现特点, 教师适时适宜的选择策略, 如何注重个别化教育,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此研究还需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婴幼儿的观测指标,匹配合理科学的婴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发展评价及操作指导,使研究更系统化,更便于操作与推广。

猜你喜欢

婴幼儿
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护理婴幼儿五不宜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茵栀黄注射液对婴幼儿禁用 记得转告你的医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进展
小青龙汤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