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机”行事与班级管理

2018-11-19王仕永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班级管理

摘 要: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事件”,如家长围观、地面杂物、学生丢钱等,这些问题都是常见的。班主任善于抓住这些“生成性”教育事件,见机行事,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利用这些“事件”做一些文章,借题发挥一下,有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让坏事变成好事,让好事变得更好。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机智;见机行事;教育效果

中圖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27

作者简介:王仕永(1963—),男,江苏南京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和管理。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事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作为班主任如果能抓住这些事件,见机行事,利用这些“事件”做一些文章,借题发挥一下,有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学期,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就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

事件一:围观

开学上预备课,部分家长送孩子到教室,一是为孩子交钱,二是因本学期换了新的班主任,一些家长也想认识一下。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在上预备课时,孩子坐在教室,还有部分家长在教室外的门窗边围观,迟迟不离开。这种情况在我以前所带的班级还没有过,而且笔者在接班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这个班的很多家长多年来一直就有这个习惯,有时还没有放学,许多家长就已经围在教室外,甚至还对教师的上课指手画脚。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而且会影响教师正常的工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对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加以制止,但刚和家长接触,如果直接加以阻止可能会有家长不理解。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出面来劝说家长,达成目的。我“将计就计”让学生讨论了几个问题:“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有的同学家长不放心,怕我们在学校不守纪律,所以在教室外看着我们上课,我们能不能让家长放心,遵守纪律?”学生异口同声:“能!”“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小朋友了,能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学生也是异口同声:“能!”那么开学报名交钱,你们能不能完成?“能!”

紧接着我继续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不简单,不但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能让家长放心,遵守纪律。你们看看自己的家长有没有在外面,如果有,请你们告诉家长,让他们去楼下等,并告诉他你会让他放心的。”这样,学生纷纷走出教室,家长很快就离开了。

学生回到教室后,我再对他们说:“请你们回去后,告诉家长你们在学校会遵守纪律,好好学习,让他们放心;以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家长不要随便到学校,更不要到教室外围观,这样会影响大家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也会对大家正常活动和学习产生影响。”

从这件事后,家长随意到学校来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同时也并没有影响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而且对学校的工作能充分地予以支持。

事件二:牛奶盒

一天课间,发现教室地面上有一个牛奶盒,且地面有些脏,当时有几个学生同时看到,但表现各不相同:A同学看了几眼,无动于衷;B同学看了之后,主动捡拾了起来,并且喊正在拖地的C同学拖一下地面。这些情况,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分析一下A、B、C三个同学:A同学平时成绩优良,比较乖巧,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所谓的“好生”;B和C同学平时学习不太用功,作业经常拖沓,成绩也较差,老师也经常找他们谈话。

第二天晨会时,我客观地将观察到的上述情况讲给学生听,当时也是用A、B、C来代替三个学生。事情过程刚说完,这三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分别说出自己就是其中的A、B、C。学生们都很有感慨,部分学生还就此谈了自己的感受。

这一情况也值得我们反思:学生的“好”与“差”不是绝对的,所谓的“差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和时候,所谓的“好生”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当事者及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使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缺点逐步消失。教师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交流等手段,全面地了解学生,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时还要换个角度去看待学生,不能让所谓的“好生”“差生”形成定式,不能让“晕轮效应”影响我们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不能只用学习成绩的好坏或个人的偏见来评价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日常活动中有价值的“小事”,放大其教育功效,使之变成“生成性”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事件三:丢钱

本学期,班级发生过几次丢钱的事,有学生带的钱放在书包里,结果丢失了。从当时情况来看,肯定是本班的学生拿的,每次事后,学生都能提供一些线索,能找到相关的“嫌疑”人,但都不能确定,只能对大家进行一些教育和提醒,几次都是最后不了了之。此事也一直困扰着我。

前几天,班上又出现了这样的事:一名学生带了65元钱,放在钱包里,钱包又放在书包里,只有旁边的几个同学知道。中午,该生和其他同学来反映,那65元钱丢了。当时我感到很震惊,并及时向学生了解情况。有学生反映:Z同学上午上音乐课,因补作业,没有去上课,一个人在教室里,有很大的嫌疑。于是,我找到Z同学了解情况,结合平时对这名学生的观察,我认为这名学生的可能性不大。下午,C同学和丢钱的同学同时来找我反映情况:C同学在上厕所时,发现别的班的一个学生样子很可疑,背着人从口袋里拿出什么东西,从里面又拿出东西,又把什么东西扔到了小便池里,然后很快地就跑出去了。他当时没有看清此这名同学的样子,只是看到其穿着一件有帽子的黑色棉衣。这个学生走后,C同学过去一看,是一只钱包,当时也没有太在意,直到下午听说有同学的钱包丢了,才和同学说了此事,认为可能是同学被偷的钱包,于是就来向我反映这个情况。然而,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到这个“可疑”的学生?此事暂时搁浅下来,暗暗等待时机。

后来,C同学又和L同学,再次向我反映此事,L同学也说,当时陪C同学去厕所,在厕所外,也看到一个学生很快地从厕所里跑了出来,并说这个同学跑向了其他年级的教学楼,同时也只能描述一下这个学生的衣着特征。说实在的,当时对C同学就产生了一些怀疑:C同学正好和丢钱的同学是同座;厕所里的这件事正巧又是被C同学看到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是别的班同学来拿的,利用什么时间?而丢钱的同学座位在靠墙的里面,怎么就能这么快、这么准地得手?C同学有在校外玩游戏的爱好,需要钱。但这只能是怀疑,因没有确切的证据,也不能就此下结论。此事也就暂时作罢。

第二天,L同学和丢钱的同学来反映:L同学昨天看到C同学在教学楼后面数钱,现在想想觉得很可疑,于是来向我反映这一情况。

于是,我找到C同学询问此事。开始,他并不承认拿了别人的钱,后来经过我认真的教导才承认,先只承认拿了25元,后来才承认拿了65元。

于是我趁热打铁,将班上平时随意用钱的学生找来谈心。有的学生也主动找老师,说出自己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情况,承认自己在过去曾“拿”过别人的钱或物品。当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我没有公开这些学生的名字,让他们能在宽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结合这些事例,在班级展开讨论:别人的东西能不能拿?让学生受到诚实做人的教育。

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而教师急于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急于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于适得其反,把事情办砸。这些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迂回”,要学会“退”“守”,学会暂时“放弃”,采用“迂回办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多观察、多了解,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教育事件”,充分发挥教育机智,见“机”行事,放大其教育效果,让坏事变成好事,让好事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曹 阳.网络资源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策略探析[J].新课程(上旬刊),2014(8):35.

[2]吴运军.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4(4):173.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班级管理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发挥探索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高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及其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