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学教育不妨“知行合一”

2018-11-19李林波冯玲玲许新建

教师·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传统文化

李林波 冯玲玲 许新建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渗透国学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正习惯、立品格。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小学国学教育如果只是“跟风”“凑热闹”或是采用单一的教育方式都势必成效甚微。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国学校本教材,让学生在课堂近距离接触国学经典;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小学国学教育的高效。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知行合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27

作者简介:李林波(1981—),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东城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国学教育;

冯玲玲(1976—),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东城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国学教育;

许新建(1981—),男,湖南省岳阳东城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国学教育。

最是书香能致远,经典美文润心扉。成才与立品齐驱,文辞与实践并行,这是对当代小学国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则。那么,怎样做到这些呢?我们认为,在国学教育中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很关键的。“知行合一”一词最初由明武宗年间的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但告诉我们在实践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心平气和,而且也强调了“行” 以“知”为指导,“知”以“行”为目的。

如果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反思当前一些小学的国学教育,就会发现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有的学校不管学生是否喜欢,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是一味要求小学生每天大声诵读国学经典。久而久之,学生乏味了,教师困倦了,国学教育也就不了了之了。二是不求实际、务虚浮夸。看到别的学校国学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唯恐自己学校搞不出特色,于是拿出国学来做个门面——做几块名言警句宣传牌,搞几次国学文艺汇演,这样的国学教育是墙壁上的国学教育,是场面上的国学教育。以上两种国学教育无疑是收效甚微的,究其原因是它们将国学教育的“知”与“行”完全分离了。那么,如何让小学的国学教育“知行合一”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一、开设国学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国学”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鼓励各地各学校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认为这一建议的出发点是希望学校在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后,能让国学走进课堂。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地保證学校国学教育按一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学经典,在课堂诵读与交流探讨中学习国学知识,感知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国学教育“知行合一”的基础。

二、开发国学校本教材,将习文与立品相结合

开设国学课程,让国学走进课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能够有一本合适的国学校本教材。悠悠中华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数目庞大,但里面也有不少内容还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开发一套既具经典性,又符合本校师生学习实际的国学校本教材是势在必行的。就小学而言,我们认为《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在编选这些经典的同时,如果能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将习文与立品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无疑更能提高国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湖南省岳阳东城小学编印的国学校本系列教材中,五年级《论语》教材“修身篇”章节,就选取了诸如“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并配上了相应的小故事,让传统经典变得更通俗、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与此同时,全套教材中的每一课内容还特意设置“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课后题,让学生且读、且思、且行。又比如,针对所选《弟子规》中“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一片段,课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找找自己隐瞒的错事,主动向受到伤害的人道歉,或写一封道歉信给他。”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联系生活,引导他们反思自身言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行。可想而知,一本国学校本教材,在选取经典的基础上,如果能联系学生生活,将习文与立品结合,将“知”与“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更能使得国学教育的价值得以彰显。

三、开展国学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1.将学校德育主题活动与国学传统礼仪结合

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如果在学校大型德育主题活动中能利用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德育的实效性会更为突出。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因此,学校在规划德育活动时就有必要贯彻用经典浸润心灵的思想。例如,可以将古代“开笔礼”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次班队活动,带领学生习“人”字,读《弟子规》。通过对国学经典诵读与传统礼仪的学习,学生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庄严与神圣。

2.将班队活动与传统节日习俗相结合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要素材,挖掘节日习俗中的国学元素,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感受国学的魅力,能很好地将国学教育的“知”与“行”结合在一起。例如,我们可以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队会:端午节前夕,我们可以组织包粽子大赛,在大赛过程中,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中秋期间,我们可以一起组织中秋诗词大会,在诗词的吟诵中感受浓浓的思亲、感恩情。

3. 将传统技艺学习与国学经典吟诵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只取一瓢饮”,不但会有遗憾,而且单一的国学教育形式也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能将传统技艺与国学经典结合,就能够弥补上述遗憾和不足,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将经典《千字文》诵读与太极拳结合,创编成课间武术操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创新。武术操可以用节奏分明的诵读代替“1、2、3、4……”的单一口号指令,同时配以太极舒缓、圆润的动作,边读书边习拳,大课间活动可谓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此外,将经典演绎成课本剧,将吟诵与器乐演奏、歌舞结合也可以让国学教育的知行更为统一。

4.将社会实践与国学经典学习结合

国学教育的“知行合一”必定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指导,而行规指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社会延伸,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主动向社区展示学校形象、学生风采。例如,我们可以在低年段学生学习《弟子规》后,结合书中的孝亲敬长礼仪知识组织开展“走进敬老院”活动,将学生所学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巩固和落实;可以在中年段学生学习《千字文》后,结合书中历史文化知识开展“家乡历史文化大调查”活动,在调查实践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在高年段学生学习《论语》后,可结合其中“修身、立德”的相关内容开展“道德伴我行”活动,引导学生争做谦谦君子,使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总之,如果把社会实践作为学习经典的试验场,将“知”国学与“行”国学结合,让学生置身于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情景之中,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也能得以彰显。

综上所述,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小学国学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和教师必须将“知行合一”思想贯穿国学教育的全过程,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又需要引领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会国学的无穷魅力。唯有这样,小学国学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知行合一王阳明[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