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设问” 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2018-11-19刘永飞
刘永飞
摘 要:“课堂设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在“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让教者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展现?笔者从优化问题的内容与结构、优化问题的及时效应、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了“课堂设问”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产生时差;海绵城市;洋流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28-1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着反馈与调节、激励与参与、启发与培养等重要作用。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问得真实,问得巧妙,问得富有成效,让“教”的理念在“问”中升华,让“学”的潜能在“问”中释放?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积累,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优化“课堂设问”探索与尝试。
一、精心酝酿——优化问题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肇始于教材,问题生成于教学。地理主干知识是“题之本,问之源”。地理因果分析、原理推论、过程演绎等诸多地理问题都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因此,课堂的设问要形成思路清晰、指向明确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串”。
例如,在“产生时差”(鲁教版·必修1)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超市”,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①人们到海边旅游时,经常会有海边看日出的旅游项目,试分析:江苏启东中学的学生看日出与我们仪征中学的同学看日出相比,哪个更早?钟表时刻哪个更大?
②地方时是因经度而不同,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多少分钟?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多少小时?
③若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2017年9月12日的15:30,求0°、180°、120°W、75°E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
“产生时差”一课教学的重点是区时的计算,常用的方法则是“数轴法”。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作为问题情境设置问题①、问题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探究的欲望,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不知不觉间,学生已经对“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的早晚”等问题就有了感性的认知。通过回答问题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同减异加”、“东加西减”等计算规律,建构“数轴法”计算地方时四步骤“定时、定差、定向、定值”。
从以上问题教学的价值看,其目的是为区时的计算做知识的铺垫,能够引起师生间的深度对话、共同探究,体现了教学的互动性和探究性。
二、合理设计——优化问题的及时效应
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此方可使之“开其心”、“达其辞”。古人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关键在于怎样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例如,笔者在鲁教版·必修1《洋流的地理意义》一课“洋流的分布规律”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成败对其后的探究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之后,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问题①:请同学们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在投影地球纬线图,板画洋流模式图。总结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问题②:若要用该装置模拟北半球中低纬洋流系统应开启哪些风扇?若要用该装置模拟南半球中低纬洋流系统应开启哪些风扇?为什么?
问题③:若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分别在水中悬挂冰块和加热器以表示南北半球的寒流和暖流,如何悬挂,才是合理呢?
由于这两组实验均模拟相反的现象,学会在认知上产生矛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且这两组实验操作性较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兴致很高。教师因势利导,引导、点拨学生判断出水槽中开启的风扇和水流方向:即开启风扇F1吹西风,水往东流,开启风扇F4吹东风,水往西流,进而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水流,可以模拟南半球大洋环流系统;而开启风扇F2、F3则形成顺时针方向的水流,模拟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系统;问题③学生通过判断洋流的性质,从而推断出暖流处悬挂加热器,寒流处悬挂冰块。这两组模拟实验是稍加拔高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开其心”、“达其辞”,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实现知识的内化,素养的提升。
三、巧妙构思——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
面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应答行为,教师只有采用精巧的理答才能最大限度實现“问”的价值。例如,笔者在执教“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城市内涝”似乎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有专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设想。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地理规律。
“城市内涝”、“海绵城市”这两个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且缺乏具体的图文资料,很多学生显得的一筹莫展。笔者又设计了一组导思性问题:
①“海绵城市”中的“海绵”有什么功能?②我校每年在暴雨之后也会出现内涝现象(我校多地砖和水泥路面),但足球场的草坪上却没有内涝,这是为什么?③洪涝灾害形成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笔者以为,本案例的教学价值在于,利用“城市内涝”、“海绵城市”等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境,将“热力环流”、“水循环”、“洪涝灾害”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即“问题成串,知识成网”。另外,教师通过导问、追问、反问等理答行为,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在“问”中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问”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课堂设问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实现“问”的价值。当然,这需要教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提升教学水平,提升“问”的艺术,才能充分发挥“问”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