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文丽:课堂是儿童生长的地方

2018-11-19付江泓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王老师北京市儿童

王文丽,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从教26年,植根课堂,潜心研究教学,逐步形成了“亲和、醇美、细腻、清晰”的教学风格。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

王文丽老师课讲得好,这是无可置疑的,有很多老师视她为偶像。

1996年,她25岁,在深圳第一次上了全国公开课;1999年,她28岁,开始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2001年,她30岁,获得了北京市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虽然从2003年开始她就做了教研员,但直到现在,她仍然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站在各种公开课的讲台上。

也许因为有名,王老师也经常被问及教育主张或教学特色这种问题,她说:“若一定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让儿童站在教者心的正中央。”

走出草原,走进城南旧事

有一年,王老师借班上课,下课后一个女生拿着本子去找她签名。王老师问:“你希望我在本子写上一句什么话送给你呢?”女生想了想,很认真地说:“老师,我是这个班的班长,您就写‘这堂课,你们班配合得很好吧!”那一瞬间,王老师难过极了。她的难过在于有些老师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秀场,学生被当作配角甚至道具。长此以往,在一些学生的意识里,他们在课堂上的“学”是为了教师的“教”服务的,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

王老师的课堂,永远在研究怎样让学生站在正中央。

曾经,王老师上过一节《锡林郭勒草原》,被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奉为经典,其中,她用歌唱指导朗读的环节更是令人记忆犹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清澈悠远的歌声中,她带着学生用手指敲击桌面,感受马蹄声由远及近……有人说,她的课堂,就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草原!

2016年,王老师在清华附小上了一节《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是《城南旧事》的序言。随着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响起,王老师引着学生缓缓地走进林海音的童年,走进老北京的城南,走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在胡同里的女孩小英子……听课的师生似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上课,而是被教师的语言、声音、从文本传递出来的情感润泽,陶醉在冬阳的温暖、骆驼的咀嚼、铃铛的清脆里……

一个是唱起来,一个是“无声地”和学生一起倾听、一起陶醉,两节课形式不同,初衷却一致——学生的需要,是她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若从形式来看,则是教师更多地隐身到幕后,让教室成为学生的舞台。

作为教研员,王老师评价一节课的第一条标准就是:教师心里是否有孩子,是否把儿童放在了课堂的正中央。依据这个标准,她总是把听课中发现的那些教师好的做法记下来,还画上小星星——

一个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男孩读书不流畅,声音还怯怯的,女老师却用闪亮的眼睛看着他,真诚地对他说:“你读得真是太棒了,可以说是京味十足。同学们,咱们给他鼓鼓掌。”

老师讲《汉乐府·江南》,就在大家兴致盎然地讨论小鱼如何嬉戏时,有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的插图画得不合理。等学生们讨论完插图,老师温婉地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对诗歌有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这非常可贵。最好的畫面不是在课文的插图上,而是在你们的脑子里。”

也爱秋天的雏菊

王老师认为,让儿童站在教者心的正中央,就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与温情,“就如父母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碎,都要不辞劳苦去做;无论子女怎样哭闹,都要能够原谅”。在王老师眼里,孩子们就像不同的花,只是开放的时间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别,就像桃李春天盛开,而雏菊开在秋天,它们各美其美,都绚烂了各自的季节。

所以,尽管那个不遵守纪律的男孩“错了再改,改了再犯”,已经“千锤百炼”,王老师还是喜欢他。当他犯了错误,王老师“声色俱厉”地批评他之后,总要偷偷塞给他一块巧克力或者几颗果丹皮,嘱咐他回家的路上再吃。

到一所学校去上课,一个男孩喜欢不举手起立回答问题,总是坐在位子上张口就说。王老师却一直微笑地注视着他,找准了机会对全班同学说:“我发现咱们班有个同学简直太优秀了,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口齿清楚。我觉得,要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时能够举手、起立,那他简直堪称完美!”王老师的等待和期待起了作用,在后面的学习中,这孩子总是端端正正地举起手,眼神里流露出极为认真的表情。

当初那个淘气的、动辄冲出校园打架的孩子,现在已经读完了法学硕士,通过了大法官的考核。王老师的耐心等待他都记得,所以,他到现在还是喊王老师“妈妈”。

那个不举手起立就回答问题的孩子呢?他变成什么样我们无从知道,但至少,王老师给予他的尊重、宽容、引导、赞美,明媚了他生命中无法复制的那段时光。

为灵魂种一棵树

在一次讲座中,王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其实是一回事。读书是种树的另外一种方式,读一本书就是为自己的灵魂种一棵树。好树成林,灵魂的家园就是一片好山好水,一片艳阳天。”

其实,在18岁之前,王老师一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小镇,文化生活极为贫瘠。身为小学教师的母亲节衣缩食为她订阅了报纸和杂志,并常常带她到镇上唯一一家新华书店,由着她挑选喜爱的书籍,使她心灵得到滋养,精神丰润起来。

做了老师后,王老师开始和学生一起读书,他们读安徒生的童话、托尔斯泰的小说,也读朱自清的散文;读泰戈尔、普希金,也读李白、杜甫。

1999年,学校提供的书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阅读的愿望,王老师成立了班级图书馆,动员孩子们每学期带一本书到学校,她自己也不定期地往里充实一些读物。每天中午12点半到下午1点半,师生人手一册图书,静静地阅读。《窗边的小豆豆》《洋葱头历险记》《宝葫芦的秘密》《好狗温迪克》……陪伴着他们度过每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

有时候,王老师会把自己认为特别好的作品读给学生听。有一次,她给学生读黄蓓佳的《小船,小船》。读到结尾处,王老师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泪光。这一幕就这样定格在王老师的脑海,也定格在很多孩子的脑海里。

王老师还带着孩子们阅读歌词、“阅读”电影。于是,《向天再借五百年》《敢问路在何方》《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都成了“阅读”材料,《城南旧事》《音乐之声》《雾都孤儿》《小猪宝贝》《伯德街小岛》……能找到的、适合学生看的电影都成了教学资源。

王老师一直在尝试,不断研究儿童阅读,关注那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并乐于被儿童接受的作品。《一百条裙子》《我是白痴》《时代广场的蟋蟀》《本爱安娜》《35公斤的希望》成了她受邀到各地讲学的重要“曲目”。

王老师倡导让阅读回归本来的样子,让学生有兴趣阅读,享受阅读,她说:“在阅读这件事上,语文老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任何急功近利都是对阅读的亵渎。别着急,慢慢来,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印记,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回响。”

她深深地知道,儿童生命的成长是需要岁月来证明的。短时间里,在她的课堂上可能根本就看不到,但是,在未来,在未知的某个地方,那些小小的雏菊终会绚烂绽放。正如她单纯而又笃定地认为:当初她所站立的课堂是儿童生长的地方,是儿童的梦开始的地方。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王老师北京市儿童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奇妙的旅行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有趣的动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们班有多少人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