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分层结构的断裂性
2018-11-19贺雪峰
贺雪峰
农户家中有无劳动力成为决定农户收入巨大鸿沟的基准,成为农民收入分层的巨大断裂带。
当前中国农村,农户家庭一般都存在着“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在村社范围内,农户按人均分获得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可以获得大致相差不多的农业收入。在已经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农户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可以获得大致相差不多的务工收入。因此,中国绝大多数农村都存在去分化的分层机制,农户家庭收入的差异仅限于不同家庭周期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比例,有些农户因为家庭生命周期中父母年老,子女年幼,劳动人口少而消费人口多,这个农户家庭收入相对较低,再过几年,年轻子女成长起来成为劳动力,这一农户家庭收入就迅速增加。反之亦然。
农村中只有那些完全没有劳动力或只有半劳动力的家庭,才因为没有劳动力无法实现劳动价值,从而缺少收入来源。完全没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极为罕见,一般是重病重残家庭。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重残,就使得农户家庭缺少收入来源。学龄青少年一般没有获得收入的能力,家庭主要劳动力一方重病重残,另一方就要照料,在家中从事农业的收入就会减少,外出务工机会就更少,若家中恰好有高齡父母,这样的家庭就会更加困难。
农户家中有无劳动力成为决定农户收入巨大鸿沟的基准,成为农民收入分层的巨大断裂带。好在落在断裂带下面的农户数量极少,最多不超过农户总数的3%,通常只占1%左右。
从最近几年推进农村精准扶贫情况来看,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首先必须要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最好办法当然是统计农户收入,因此,全国各地扶贫工作组都要对农户收入进行计算。不过,在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现金经济的情况下,农户都希望纳入到贫困户以享受到扶贫政策的好处,农户就倾向隐瞒自己收入,同时,因为实际上大多数地区分给农村的贫困户指标太多,划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界线不是放在绝对贫困户与一般农户收入的断裂带之内,而是放到了一般农户收入的下限,即将一些家庭有劳动力农户纳入到贫困户,或一些有劳动力农户家庭通过成功隐瞒收入而纳入到贫困户并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好处,由此引发其他农户的攀比,并引发强烈不公平感,由此不仅会产生治理难题而且会产生伦理问题。
在当前中国农村,农户收入之间存在着因为有劳动力和无劳动力的巨大的收入断裂带。这个收入断裂带在村庄熟人社会中为所有村民熟悉,因此,划出贫困户乃至低保户的办法就是将低保线或贫困线划在这个断裂带内,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区分明显、不具有可比性的贫困户或低保户名单,国家对这些绝对贫困农户进行帮扶或补助,农户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且这个办法既可以避免精准统计农户收入的困难,又避免了用其他主观标准来确定贫困户或低保户所可能引发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