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史官有故事

2018-11-19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史官明史宋太祖

刘永加

古代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员被称为史官,后来逐渐被分成负责记录皇帝起居注的史官和编纂前代王朝历史的史官两类。在没有新闻媒体的古代,史官也类似于今天的记者了。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史官演绎出了不少故事。

齐太史秉笔而书不畏死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正气歌》里,曾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此来褒扬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这里的太史简和董狐笔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史官的典故。

据《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庄公姜光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便设计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景公。崔杼也自封为相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庄公姜光虽然因与大臣的老婆通奸而被杀,但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于是齐国的太史对这一大案做了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着照写,崔杼照杀不误。崔杼告诉太史第二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两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暴病而亡吧。”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董狐筆也是这样一个典故。晋灵公被杀,逃亡在外的丞相赵盾返回晋国,拥立了晋成公。赵盾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看。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就是说我的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正是有了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才有了“董狐直笔”“秉笔直书”这样的成语。

唐褚遂良著史不忌君

皇帝身边有史官陪同,皇帝一言一行都要被记录下来。这会迫使君王自律,慎重从事,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不受非议,形成楷模,所谓“慎言行,昭法式”,以便下层官吏处理政务时效法,韩愈说史官所记为“垂诸文而后世法”。

褚遂良,博通文史,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贞观十年,由秘书郎迁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他曾劝谏太宗暂停封禅,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褚遂良的耿直是出了名的,李世民就曾公开评价他的人品和能力,第一句话就是“褚遂良耿直”,第二句才是“有学术”。

据《贞观政要》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监管朕的起居,记录我的言行,这些记录可给我看吗?”褚遂良回答:“史官是记载皇帝言行的人,皇帝的善恶一定要记录,作用在于告诫皇帝不做非法的事,我没听说过皇帝要观看自己的历史的。”太宗又问:“朕做了坏事,你也要往上面记啊?”褚遂良答道:“这是臣的职责所在,您的言行我一定会记录!”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耿直。这时有一个叫刘洎的官员插嘴说:“即便遂良不记,天下的人士也会记的。”太宗点头称是。

后来,太宗又问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历代史官所记的,为什么不让人君自己观看?”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美,不隐恶,人君看了如实记载,一定要发怒,所以不敢呈献。”太宗说:“朕的用心与前朝的帝王不同,我想自观国史,以便知道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你可以陆续将国史呈给我看。”说完也就罢了。

只是太宗记挂着玄武门事变的记载,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把史官叫来,自查记载,史官记的是太宗“弑兄篡位”。唐太宗看后黯然,旁边有一个拍马屁大臣试探地说:“是不是改一下?”太宗叹一声说:“据实而载吧。”

宋太祖怕史官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有一天,宋太祖在后苑用弹弓打鸟,正打得高兴,下面报告说,有大臣急事求见。宋太祖叫人传进来,报告了半天,好像不是紧急的事情,宋太祖生气了:“这样不重要的事情,难道非得现在来报告吗?”那人说:“我认为这事并非不重要,至少比打鸟还重要!”宋太祖抓起一个铁兵器就朝那人打去,打下两颗门牙。那人什么话也没说,弯下腰来,捡起牙装进口袋。宋太祖说:“你捡门牙,难道要到法院告我吗?”那人说:“我怎么敢告皇上?这件事,自有史官去写!”宋太祖听后,顿时脸色变了,哈哈一笑,反而赏了那人一笔钱。

宋欧阳修说得好:“伏以史者,国家之典法也。自君臣功过善恶,与其百事之废置,可以垂训诫以示后者,皆得直书而不隐,故前世有国者,莫不以史职为重。”显然,史官一方面是历史的见证者,另一方面又是历史的记录者,所以史官手中这支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万斯同刚正廉洁著明史

到了清代,史官归史馆统管,负责撰修前代历史。修史自古都是大事,往往一些史书中要出现的人物,凡有后人的都希望给其祖上美言,避免留下污点。这就考验了史官的节操,也就是职业道德。在历史上还真有几个出卖原则换取金钱利益的史官,像三国时的陈寿、北魏时的魏收都是典型,但他们都被后世嗤之以鼻。

清初的万斯同自幼师从黄宗羲,热爱研学明史,并研读了明十五朝实录,为他以后编纂明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万斯同立誓不做清廷的官,但是老师黄宗羲劝他还是去史馆,因为这是挽救明史的好机会。当时,凡入史馆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禄。万斯同来到了京城后,只寓居于朋友家,不受官职,不受俸禄,以布衣身份入馆修《明史》,担任实际上的主编,前后达十九年。

万斯同对明史情有独钟,研究深入,编纂严谨,坚持史实至上,掺不得任何渣滓。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载:有个运粮饷的官员,半路上遇到强盗,吓得逃到山里而死。死者的孙子怀藏白银,送给万斯同,请求他把死者附在《忠义传》里。万斯同说道:“史家之笔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你想让我当第二个陈寿吗?”

后来万斯同的侄子万言,又参加了《明史》的编撰工作,专门负责写明崇祯长编。好多当时重臣的后人,纷纷入京贿赂他,求他美化其先祖,以减轻其先人的罪责,万言当即严词拒绝说:“史家之笔金不换,你们不知道我的为人,难道不知道我叔叔的为人吗?”贿赂的人羞愧而退。

万斯同堪称史官操守严谨第一人。正是有了这样的气节和操守,万斯同编著的《明史》在二十四史中,被看成除了“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外最好的史著。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猜你喜欢

史官明史宋太祖
宋太祖“开门办公”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宋太祖的开门哲学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
用生命去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