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儿童的,就应该是“整个”的
2018-11-19张勤坚
张勤坚
今天,讲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总觉得很有必要放一起说道说道。
9月26日,江苏省第二届STEM教育大会在无锡举行,会上发布了由江苏STEM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历时近两年研制的《江苏省基础教育STEM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今后的3~5年内,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将普遍开展STEM教育实践。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江苏的老师以后再做“STEM”相关项目时,总算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STEM热了有好一阵子了。如今,政策正逐渐变好,规范也逐步确立,但整体上看,真正理想中的STEM课程案例仍鲜有发现。之所以很少发现优质STEM案例,除了限于个人的视野,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理念与目标的认识上下不统一,总有人觉得“不高级就不是STEM”,人为地窄化了课程视野;其次是STEM课程从内容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迷信外来和尚,盲目引进“高端”课程,忽视基于校本的课程拓展与改进;再者就是STEM课程实施的最终表现,必须落实到“产品”(教学成果)上,但STEM产品需要缓慢迭代逐步改进,这与快出成果的“等不及”成为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纲要的出现,能否完全破解上述难题,我们拭目以待。
南京师范大学何善亮教授在会上解读《纲要》时提到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观”,让我不由想起另一件过去的事。
电脑里存着一份旧文獻,它是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老校长龚家茵先生关于“整个教育”的实验成果——《“整个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其研究与杜威、陶行知一脉相承,仔细拜读,感慨万千。
文中关于“整个教育”的实践有八大原则,这里列举其中五个:以儿童生活做出发;以团体活动做手段;以生活环境做材料;以艺术精神做表现;以圆满生活做考核。我对它们的理解是:要源于儿童现实生活;需强调团队共同协作;要契合当下学习环境;重视成果的艺术性表达;落实儿童视角的学习评价。这样的理念很前瞻,真的是一百年不落后!
关于课程的组织,文中说:“要适应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是整个的,各种知识技能……常奔赴于一件中心事业之下,浑而为一;绝不是分崩离析,各成系统,各自独立的。所以我们的课程,采取大单元的组织法。”我虽不能完全了解当年“大单元组织法”具体的实操流程,但“跨学科”+“大综合”的意蕴还是很明显的,这与当下STEM的课程性质(跨学科的整合性课程,强调探究、设计和创造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丰富的开放性课程),有很多共通之处。
“整个教育”培养的是“整个的”儿童。所谓整个的儿童,就是完整的、真实的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社会人。
最后的话:
之所以让当下的“STEM”与“整个教育”隔空对话,除了两者具有诸多相同的属性之外,更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我们在强调开拓与创新的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传统,重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