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11-19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50000雷玉洁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50000)雷玉洁
小儿脑瘫也称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期间)因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致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患儿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视听及语言功能障碍[1]。及时改善小儿脑瘫患儿生长发育状况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重点。但当前临床尚未研究出小儿脑瘫的特效治疗药物,多通过护理刺激患儿生长发育,因此探求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改善CP患儿预后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探讨了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对CP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希望能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附表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CMFM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s;n=42;分)
附表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CMFM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s;n=42;分)
组别 CMFM Barthel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39.79±7.61 55.66±6.34 35.34±5.66 40.30±4.70结合组 39.80±7.40 69.70±6.30 35.35±5.65 57.63±3.37 t 0.006 10.180 0.008 19.420 P 0.995 0.000 0.994 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7年3月,选择本院收治的84例CP患儿为研究样本,采取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结合组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17,年龄1~4岁,中位年龄(2.41±0.29)岁,包括:7例运动迟缓型、16例脑瘫痉挛型、19例混合型;结合组男女比例为26∶16,年龄9个月~4岁,中位年龄(2.30±0.70)岁,包括:8例运动迟缓型、17例脑瘫痉挛型、17例混合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修正患儿异常姿势,并采取相关的营养和饮食干预,提高患儿日常活动能力,并指导患儿使用辅助器具。
结合组采取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在实施整体护理模式的过程中融入引导教育的理念,采用护理措施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来引导、诱发、激发患儿的学习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心理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若患儿有孤立行为,不愿言语,需考虑其存在自卑和抑郁心理,护理人员需耐心观察患儿心理和行为反应,以鼓励性言语引导患儿以动作、声音表达内心感受,若在引导期间发现细微进步要及时予以表扬;或者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引导儿童相互帮助,将功能障碍严重的患儿与障碍较轻的患儿两两一组,在中线位进行游戏活动,创设有利于患儿康复的引导教育环境,从而减轻患儿心理压力。②运动障碍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护理人员需采取各种简便可行的方式引导患儿主动参与运动,例如在平卧翻身练习时,可将各种玩具摆放在患儿面侧,诱发患儿翻身拿取;下蹲练习时在地上和桌上均放置玩具,引导患儿从下蹲到起立;站起和坐下练习时,护理人员可通过引导口令“小朋友请跟着我慢慢站起来,1,2,3”。在此过程中可配合言语激励、动作示范鼓励和引导患儿完成动作,若年龄不足1岁的患儿则可以玩具吸引、手势引导和声音来引导其完成侧卧位翻身和俯卧位抬头等动作练习。③语言功能训练结合引导式教育。引导患儿体位放松,保持头部处于正中位,面对面与患儿交流,护理人员在说话时让患儿充分看到一举一动,有利于吸引患儿注意力,在交谈时以单个词语或简单明了的句子为主,并采取肢体语言辅助交谈,易于被患儿理解,给患儿足够的反应时间,认可患儿的交流方式。同时鼓励家属或看护人员积极与患儿进行眼神和语言交流,以玩具、图片、动作行为、声音等方式引导患儿表达内心所想。④日常生活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鼓励家属参与到日常生活护理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患儿采取不同睡姿、坐姿、洗漱、进食、如厕,例如痉挛型患儿保持坐姿时先分开患儿双腿,保持上身前倾,并压直双下肢,鼓励患儿向前弯腰,睡姿保持平卧位头后仰;运动迟缓型患儿保持坐姿时先由护理人员抱住患儿,双手置于患儿腰椎部位下压,大拇指放在脊椎两侧施加固定力,甚至头部和躯干,待患儿坐稳后可经常前后左右推动,让其学会保持平衡;鼓励患儿独自饮水,选择合适的双柄奶瓶。
1.3 观察指标 持续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运动功能采取CMFM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包括各种体位下的动作完成度,0分为完全无法完成,3分为完成良好,共88项,总分=各能区得分综合/5×(能区总数)。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发育越好;生活质量采取ADL生活活动障碍量表中的改良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定:总积分≤20分为生活完全依赖;21~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41~59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60为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独立。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CMFM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组CMFM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CP是儿科疾病中的一种运动残疾,患儿临床表现以肌张力明显增高,运动模式异常等[2],如何提高CP患儿的运动能力,让其在发育过程中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目前康复医学极为重视的问题。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通常需改变患儿行走和动作模式,使其接近正常或符合正常姿势,并通过各种动作训练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才能让患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正常社会。
本次研究以整体护理模式为基础,在护理过程中结合引导式教育,最终结果表明结合组患儿CMFM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整体护理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措施,其主要理念是以患儿为中心,根据病症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干预,例如本次研究中侧重于CP患儿心理、运动、语言、日常生活等内容进行康复干预;引导式教育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欧美、日本国家提出,并逐渐盛行,是一种注重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最大限度激发学习动机和自主运动的教育理念[3]。王娟等人认为[4],采取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的方式,能在根据症状采取护理的同时结合多学科知识技能,对患儿完成各项制定动作起到诱发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患儿语言、理解、感知、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结果表明观察组(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CMFM评分为(70.03±2.44)分,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本次研究还认为,在整理护理时采取玩具、语言、行为动作引导教育,并配合激励和帮助,能不断激发患儿潜能,使其部分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独立饮水、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和如厕姿势等,因此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评分。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结合引导式教育可显著提高CP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